栏目
首页 > 农林果 > 蔬菜水果

“绿豇1号”高效栽培技术

                                           “绿豇1号”高效栽培技术

    “绿豇1号”表现为蔓性生长,果荚绿色、长圆棍形、上下粗细均匀、色泽一致,平均荚长58.1cm,荚径0.72cm,单荚重18.6g;商品性佳,炒后色泽翠绿,质地脆嫩,风味好;从播种至嫩荚采收春季约61天,夏季约48天:一般667平方米产量2000kg左右,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熟性早,品质佳,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适宜春夏秋露地或保护地栽培。
    1.露地栽培技术
    1.1  播种育苗
    1.1.1  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且在前两年内没有种过豆类蔬菜的菜地。
    1.1.2  施肥做畦  每667平方米基肥用量为优质腐熟有机肥3000kg加复合肥25kg。基肥应分两次施,耕土犁耙时,先施1/2有机肥,并与土壤拌匀,起畦后,在畦中央开沟条施其余有机肥和复合肥。要求畦宽1.1m、沟宽0.40m、沟深0.30m,畦面平整呈龟背形。
    1.1.3  适时播种  浙东地区在4月上旬至7月下旬(当10cm最低土温稳定在12℃以上)为适宜播种期,用种量约为1.5kg/667平方米。播前要精选种子,选饱满、新鲜的种子,剔除瘪籽、未成熟的浅色籽以及破伤、霉烂和发芽的种子,并选晴朗天气晒种1-2天。采用于种子直播,方法是在准备好的畦面上按株距25cm挖穴,每畦种2行,每穴点播3-4粒种子,播后覆盖细土,用铁锹拍打镇压畦面,视土壤情况浇水,然后喷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防除杂草可喷33%施田补乳油200-300倍液、或33%除草通乳油200-250倍液,或72%都尔乳油400-500倍液等,于播后苗前均匀地喷雾在土壤表面,最后覆盖地膜(紧贴畦面,目的是保温、保湿和避免出苗后风吹开地膜),并在空闲地撒播一些种子以备补苗之用。
    1.2  破膜放苗  待苗出土顶膜时,要及时破膜放苗,否则易高温伤苗,破膜最好在阴天或晴天早晚进行,在幼苗的位置处挖“十”字口,将幼苗伸出膜处,并将膜口压严。膜口不能太大,一般在3-5cm。
    1.3  查苗补苗  直播的在苗出齐后(出苗后3-7天)及时查苗。如发现有缺苗,及时补苗。补苗宜选择在晴天傍晚或阴天进行,补后及时浇定根水,有条件的可覆盖遮阳网。
    1.4  间苗定苗  及时进行间苗定苗,间苗时要间去弱苗、病苗、虫苗、每穴留2苗。
    1.5  搭架引蔓  当植株生长有5-6片叶时,就可搭架,以“人”字架为宜,架高2m左右,每穴插一根,在距植株基部10-15cm处将竹竿斜插入土中15-20cm,在离地1.2m左右交叉处放一竹竿,用绳子扎紧作横梁,这样既有利于通风透光又便于采摘。搭架后及时引蔓上架,引蔓宜选择晴天上午10时后(避免伤口感染病害)进行,按逆时针方向将主蔓绕在架上,使植株茎蔓沿支架生长,一般引蔓2-3次,以后让其自然生长。
    1.6  抹芽摘心  生长前期抹去第1花序下的侧芽、侧枝,生长中期(主蔓长至架顶时)摘除顶端生长点,及时去除老、病、残叶片,以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促进开花结果。
    1.7  肥水管理  按照平衡施肥要求和“花前少施,花后多施、结荚期重施”的原则,适时追施氮肥和钾肥。一般开花前不施肥料,当第1花序坐荚后,每隔7-10天施复合肥10-15kg/667平方米,共施3-4次。施肥可采用穴施法,即搭架前在每4株植株中挖1个施肥穴,施肥时把肥料施入穴中,后用水淋入,或者把肥料溶解后浇入施肥穴中。另外,结合喷药,用0.2%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0.15%芸苔素20000-25000倍液等进行叶面追肥。
    浇水的总原则是“浇荚不浇花”,还苗后到开花结荚前要严格控制水分,坐荚后(豆荚长2-3cm)开始浇水,以后应逐渐增加浇水次数和每次浇水量,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后期落花落荚。
    1.8  病虫防治
    1.8.1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茎基腐病、白粉病、锈病和煤霉病等。
    1.8.1.1  根腐病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移栽灵乳油2500倍灌根,每隔7天1次,连灌2-3次,每次每穴用量0.25kg。
    1.8.1.2  茎基腐病  发病初期选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表土施药9g/平方米,与土拌匀后,施于病株茎基部,覆盖病部;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涂抹病茎基部。
    1.8.1.3  白粉病  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10%世高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朵麦可水乳剂2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等药剂防治。
    1.8.1.4  锈病  发病初期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等药剂喷雾。
    1.8.1.5  煤霉病  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1:1:250波尔多液等药剂喷雾。
    1.8.2  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豇豆荚螟和蚜虫等。除积极采取覆盖防虫网纱、频振杀虫灯诱杀害虫等措施外,要合理安全使用药剂防治,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1.8.2.1  小地老虎  选用2.5%敌百虫晶体0.5-2.0kg/667平方米加少量水与压碎炒香的豆饼或麦50kg拌匀,傍晚施于豆苗周围,可起诱杀作用;也可用2.5%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4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等药剂灌根,每穴用量0.2kg。
    1.8.2.2  豇豆荚螟  可用52.25%农地乐1500陪液,或0.6%阿维菌素1500倍液,或2.5%菜喜悬浮液1000-1500倍液,或15%杜邦安打悬浮液3000-4000倍液,BT粉剂1000倍液,或5%卡死克1500倍液,或5%抑太保1500倍液,或44%速凯1500倍液,或2.5%敌杀死(安全间隔期只有2天、成本省、防效好)2000倍液等药剂防治,喷药应在上午6-8点,喷药的重点部分是花蕾、花朵、嫩荚较密集的地方,尽量做到“治花不治荚”把害虫消灭在初龄蛀荚之前。
    1.8.2.3  蚜虫  可选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20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2000倍液,或10%高效灭百可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
    1.9  豆荚采收  一般在花谢后7-8天,当果荚饱满、组织脆实且不发白变软,籽粒未显露时为采收适期。初产期4-5天采收1次,盛产期每隔1-2天采收1次。由于每穗花序有2-4朵花,采收时要严防损伤花芽花序,避免引起减产。豇豆不耐贮藏,尤其在高温干燥天气新鲜度降低更快。消费者欢迎现采现售的产品,所以应尽量缩短从采收至出售的时间。在采收、存放、运输和销售时,应置于阴凉环境下,要保证有足够的散热间距,温度以0℃-5℃,相对湿度以80%-90%为宜。
    2.保护地栽培技术
    相对露地栽培而言,保护地栽培尤其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2.1  播种期  浙东地区保护地春季栽培(大棚加小拱棚加地膜)播种期可提早到2月下旬,秋季(前期遮阴、后期保温)可延后至8月下旬。
    2.2  播种方式  春季保护地促早栽培一般需要育苗,秋季延后栽培采用直播方式。育苗方法有营养钵育苗和苗床育苗,苗圃宜选择近定植地点。
    2.2.1  营养钵育苗  用腐熟有机肥4份、无病虫源的园土6份,加入0.1%的复合肥,充分混合均匀并过筛后装入营养钵中,播种前将营养钵浇透水,待水渗下后,将种子播在营养钵中(每钵播种3-4粒),然后覆过筛营养土2cm左右。最后覆盖地膜和保温材料,搭上小拱棚。
    2.2.2  苗床育苗  种植667平方米大田约需2平方米苗床。播种时,苗床先浇足底水,下渗后,均匀撒播种子,以种子不重叠为度,盖土1.5-2cm厚。覆盖地膜和保温材料,搭上小拱。
    2.2.3  苗期管理  当有30%种子顶土出苗时,拆去小拱棚、揭开地膜和保温材料,育苗温度管理见表1。
    2.2.4  育苗的优点  与直播相比,育苗具有以下优点。
    2.2.4.1  缩短占用保护地的时间,提高大棚利用率。

    
  
     苗期以控水控肥为主,一般不浇水,定植前4-5天,适当通风降温炼苗。
    2.2.4.2  由于苗期占地少,便于集中管理,可以提高成苗率。
    2.2.4.3  节省用种量,有利于节省成本。
    2.2.4.4  便于茬口安排与下季作物衔接。
    2.2.4.5  豇豆对低温敏感,通过育苗,可以使幼苗在保护地的时间延长,从而可以提早播种,达到提早采收,提高产量和效益。
    2.3  基肥用量和株距
    豇豆保护地栽培营养生长较为旺盛,保护地春季促早栽培时基肥的施用量较露地栽培来说要少些,而株距相对要大一些。一般每667平方米基肥用量为优质腐熟有机肥2000kg加复合肥20kg,株距以27.5-30.0cm为宜。秋季延后栽培同露地栽培。
    2.4  整地覆盖地膜
    保护地春季促早栽培的,定植前15天完成施肥整地做畦(方法同露地栽培),后覆盖地膜待栽。
    2.5  定植
    当10cm最低土温稳定在12℃以上为适宜定植期,其中,营养钵育苗的,待苗长至2-3片复叶即可定植,苗床育苗的,待幼苗子叶展开,第一对真叶未完全展开时(苗龄7-10天)定植,定植时必须带土,以提高成活率。定植选择冷尾暖头的晴天进行,定植前在苗床浇透水,然后起苗(带土),淘汰子叶缺损、真叶扭曲等不正常秧苗。定植时在覆盖好的地膜上挖2行深10-12cm的定植穴,每穴栽2株。定植后浇水,水渗后再覆一点土,使苗坨与膜面相平,然后培土压严膜口,搭上小拱棚,覆盖保温材料。
    2.6  温湿度管理
    保护地春季促早栽培的,定植后成活前,应保持较高棚温,白天保持在25-30℃,夜间保持在15℃以上,密闭不通风,以提高地温,促进还苗。还苗以后,棚温白天保持在22-25℃,夜间不低于15℃。若棚温高于30℃,即通风降温。若遇寒流大幅度降温时,要采取增温措施,夜间还需要在小拱棚上覆盖草片,遮阳网等保温材料。进入开花期后,白天棚温以20-25℃为宜,夜间不低于15℃,在确保上述温度条件下,可昼夜通风,以利于开花结果。
    秋延后栽培的苗期要防高温,高于30℃时要及时覆盖遮阳网降温,中后期防低温,当夜间气温低于15℃时要及时覆盖大棚膜(包括边膜),中午棚内温度高于30℃时应及时摇开边膜通风降温。
    根据豇豆不同生育阶段对湿度的要求和控制病害的需要,最佳空气相对湿度的调控指标是65%-75%。

    编号:2005-6-1-28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