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大棚甜(辣)椒—大茬栽培技术
来源:《无公害蔬菜实用栽培技术》2004-1 日期:2004-07-08

塑料大棚栽培甜(辣)椒,成熟期比露地提早30~40天,能在露地条件下度过炎夏,秋季继续扣棚,可以一直生长到秋末初冬,采收期长,比露地栽培延后20~30天。高产棚亩产可达1万千克以上。因此,近年来甜(辣)椒塑料大棚栽培面积发展迅速,尤其在我国华北地区成为塑料大棚栽培当中最具发展前途的蔬菜。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
塑料大棚内随季节温度变化幅度较大,一天当中昼夜温差也差别较大。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比较耐低温又抗热,对光照要求不太严格,植株强健,果形整齐,抗病耐肥,结果期长,中早熟高产等优良性状的品种。甜椒可选用以下品种:
1.优选茄门
该品种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纯复壮,属中早熟品种。植株高和开展度均为60厘米左右,分枝强。第一花着生于810节。果实方灯笼形或略长,果长,果横径7厘米左右,3~4道门,果皮深绿色,果肉厚0.8厘米,味甜,质脆,品质优,并表现出耐热、抗病、耐贮运等特点。单果重在100~150克,亩产3000~4000千克。亩用种量125克左右。
2.冀椒六号
由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中早熟杂交种,生长势强,株高65厘米,开展度55厘米,发枝力强,第一花着生于11节,坐果率高。果实灯笼形,纵径7厘米,横径6厘米,果实绿色,果面有光泽,有3~4道门。果肉厚0.5厘米,味甜质脆,品质优,耐热、抗病毒病、耐贮运。适合早春塑料拱棚和地膜覆盖栽培。单果重100~200克,亩产4500千克。
3.中椒3号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株高58.6厘米。主茎7~9节着生第一朵花。果实灯笼形,嫩果深绿色,果肉厚0.45~0.55厘米,单果重85克以上。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 126毫克。味甜质脆,品质佳。抗烟草花叶病毒,耐黄瓜花叶病毒。极度早熟,适宜保护地栽培。亩产2200~3300千克。
4.中椒4号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6.4厘米左右,开展度约55厘米,叶色深绿,第12~13叶节着生第一花。果实灯笼形,果色深绿,果面光滑,单果重120~150克,果肉厚0.5~0.6厘米。味甜质脆品质好,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 78.9毫克。耐病毒病,中晚熟,适于露地恋秋栽培和南菜北运基地越冬栽培,亩产4000~4500千克。
5.中椒5号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5~61厘米,开展度47厘米,第一花着生在8~10叶节上。果实灯笼形,果色绿,果面光滑,3~4心室,单果重80~118克,果肉厚0.43厘米,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 94.5毫克,味甜质脆,品质优良,抗烟草花叶病毒,耐黄瓜花叶病毒。中早熟。适应性强,为露地和保护地兼用品种。亩产4000~5000千克。
6.中椒7号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植株生长势强,株高65厘米,开展度60厘米。第一花着生节位8~9叶节。果实灯笼形,绿色,3~4个心室,纵径9.25厘米,横径6.86厘米,平均肉厚0.48厘米,果大肉厚耐贮运,单果重100克左右。味甜质脆,耐病毒病和疫病,早熟,适合露地和保护地栽培,亩产3500~4000千克。
7.中椒12号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中早熟甜椒品种。植株生长势强,第一花着生节位在第9节,坐果率高。果实灯笼形绿色,果面光滑,3~4个心室,纵径9.42厘米,横径6.61厘米,平均肉厚0.46厘米,果大肉厚耐贮运,单果重100克左右。味甜质脆,耐病毒病和疫病,适合露地和保护地栽培,亩产5000千克。
8.甜杂2号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平均株高85厘米左右。多为三杈分枝。第一雌花着生在第11叶节左右。果实绿色,灯笼形,平均纵径9厘米,横径6厘米,果肉厚0.35厘米,单果重60克左右。早熟,从定植到采收30天左右。连续结果性好,味甜,品质好。抗烟草花叶病毒能力强。一般亩产2000~3000千克,延后栽培亩可达6000千克。
9.甜杂6号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中熟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旺,第11片叶节着生第一花,果实灯笼形,绿色,3~4个心室,果肉厚4毫米,单果重80克,最大果重110克,味甜,质脆,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 73.4毫克,抗病毒病能力强,坐果率高,亩产3000~4000千克。
10.甜杂7号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中早熟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旺盛,第11片叶节着生第一花,坐果率高,果实灯笼形,绿色,3~4个心室,果肉厚5毫米,单果重100~150克,最大果重110克,味甜,质脆,抗病毒病能力强,适合早春塑料拱棚栽培,亩产3000~4000千克。
11.海丰1号
由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育成的一代早熟杂交种。植株高80厘米左右,叶绿色,第一花着生于第8~10节。果实长灯笼形,纵径8.5厘米,横径约5.5厘米,单果重75克左右。熟性较早,品质风味好。适于塑料大棚早熟栽培。一般亩产3000~4000千克。
12.海丰2号
由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育成的一代中早熟杂种。第一花着生于第10~11节。果实长灯笼形,纵径8.8厘米,横径约5.9厘米,果肉厚单果重150克左右。熟性较早,品质风味好。适于塑料大棚早熟栽培。一般亩产3000~4000千克。
13.双丰
该品种植株生长势旺盛,植株紧凑,株高53厘米,开展度60厘米左右。主茎第13~14节着生第一花,坐果率高,果实灯笼形,绿色,3~4个心室,果肉厚4毫米,单果重75~100克,味甜,质脆,品质优可用做鲜食,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 55毫克,抗病毒病能力强,亩产3000~4000千克。另外,也可采用一些彩椒系列品种如:紫将军、橘芙蓉、黄蔷薇、雪姑娘、红太阳等进行栽培。
二、鲜食辣椒可选用以下品种
1.海丰15号
该品种由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育成的一代杂种。具有适应性广、早熟、耐热、连续坐果能力强、抗病性突出等特点。该品种鲜椒形似羊角,黄绿色,椒长21厘米,直径3厘米,辣味适中,品质优良,适合冬春设施及露地栽培,亩产4500千克左右。
2.中椒13号
是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中熟辣椒一代杂交种。植株生长势强,始花节位12节左右。连续结果性强,果实羊角形,纵径16厘米,横径2.45厘米左右,肉厚0.21厘米,2~3心室,果面光滑、无皱,腔小,果色绿,单果重32克,味辣,商品性好。耐热、耐旱、抗病毒病,中抗疮痂病。高产、稳产,亩产3000~5000千克。亩用种量100克左右。
3.931辣椒
是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近选育的微辣型一代杂交种。早熟、丰产。植株生长势强,株高约90厘米,单株结果40个以上,果羊角形,直或稍弯,浅绿色,果面光滑,标准果重约36克,果长约23厘米,果宽约2.7厘米,肉厚0.25厘米,味辣,宜鲜食,品质好,适应性广。较耐寒,较耐病毒,其抗性与保加利亚羊角椒相似,适合冬春设施栽培。亩产3500千克。亩用种量125克左右。
4.海丰23号
该品种由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育成的一代杂种。该品种生长势强,坐果率高,椒形牛角形,果面光滑,黄绿色,椒长25厘米左右,直径5厘米,味辣,抗逆性及抗病性强。平均单果重100克,该品种鲜椒形似羊角,黄绿色,辣味适中,品质优良,适合冬春设施及露地栽培,亩产4500千克左右。
5.保加利亚羊角椒
株高50~70厘米,开展度60~70厘米。中早熟品种。果实长羊角形,果长20~25厘米,横径3~4厘米,浅绿黄色或浅绿色,果肉厚0.3~0.45厘米,辣味强,质脆,供鲜食用。耐低曙,抗逆性强,坐果多,一般亩产4000~5000千克。
6.78-9尖椒
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约75~90厘米,开展度62厘米,主茎第12~13节着生第一花,坐果率高,单株结果30个以上,椒形羊角形,直或稍弯,浅绿色,果面光滑,标准果重约30余克,果长约22.5厘米,果直径约2.7厘米,肉厚0.25~0.4厘米,2~3心室,辣味浓,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 91毫克,还原糖1.95克,干物质7.5克,宜鲜食或加工制酱,品质好。该品种较耐寒、耐旱、耐病毒,适应性强,适合冬春设施及露地栽培,亩产3500千克左右。
三、培育壮苗
塑料大棚栽培甜(辣)椒的壮苗标准是株高20厘米左右,具有8~10片真叶,叶色浓绿,根系发育好,已现大花蕾,苗龄100~120天,辣椒可短些。一般在温室内播种育苗。适宜播种期应根据当地大棚定植期向前推加苗龄而确定。
1.浸种催芽
亩用种量150~200克。先在洁净的瓷盆或瓦盆中,倒入50~60℃温水(两份开水对一份凉水),随即将种子徐徐倒入,边倒边搅拌,直至水温降到30℃时停止。然后浸泡4~8小时,捞出种子并用温水掏洗2~3次后控干水,用洁净的纱布或毛巾包好,放于瓦盆中,上盖玻璃或薄膜,置于温箱或温室烟道、火炕上催芽。催芽温度控制在25~30℃,每天用温水掏洗一遍,以便出芽整齐。3~4天后种子开始“咧嘴”,4~5天后60%~70%种子出芽。出芽后温度降至20~25℃,待芽长1毫米左右时即可播种。如果天气恶劣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摇种,可将种子置于5~10℃低温处存放待播。
2.播种
甜(辣)椒在温室中播种方法与番茄相同。但甜(辣)椒不耐旱,苗期不易徒长,也不易发生猝倒病。因此,苗床浇底水量可大些,播种密度也可大些。将催芽后的种子播种于育苗畦内,播后覆土1厘米左右,覆土要均匀,厚薄要适当。覆土过薄不但“戴帽”出土,而且保墒差,床土易干旱,常影响幼苗的正常出土和生长。但覆土过厚不利于地温升高,延缓出苗。为了保证地温,播种后可用地膜覆盖床面或小拱棚覆盖保温、保湿。也可将催芽后的种子在播种盘中播种,但床土容积小,易干旱,应注意温湿度的控制,并及早分苗。
3.分苗前管理
当幼苗出土后,逐渐撤除地膜。幼苗出齐后曾为防止幼苗徒长,逐渐撤除小拱棚,加强放风,逐步降温,保持白天温度20~25℃,夜温15~18℃。分苗前一般不浇水,要多次覆土保墒,满足幼苗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在播种后出现裂缝或地表见干时,可覆过筛细土0.5厘米厚。在幼苗拱土及幼苗出齐和子叶发足时,再各覆1次土。若床土过干,也可用喷壶适当喷水,但水量不宜过大,避免苗期病害。
4.分苗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分苗
分苗前一天,播种床浇起苗水。因甜(辣)椒根系受伤不易恢复,起苗时要多带宿土,尽量保护好根系。幼苗可移栽在分苗畦内,也可分在营养方或育苗钵内,行株距8厘米×8厘米,每穴分两株。分苗时,一般宜浅不宜深,以子叶露出床面为宜。因甜(辣)椒苗龄长,分苗的床土一定要肥沃。
5.分苗后的管理
分苗后为促进根系生长和缓苗,昼夜温度要比分苗前提高2~3℃。缓苗后逐步放风降温,防止徒长,保持白天温度20~25℃,夜间15~17℃。定植前10~15天开始加强低温炼苗,进一步加大放风,逐步降低温度,白天15~20℃,夜间8~15℃。增强幼苗的抗寒性,为定植入棚作准备。
分苗前应浇足浇透分苗床的底水。苗期水分不能浇得过多,否则会降低地温。阴天更不能浇水,否则会导致猝倒病。如果幼苗过于干旱,可以用喷壶洒水或用覆湿土的办法解决。采用营养土方(钵)分苗,分苗后应掌握干了就浇的原则,控温不控水。定植前4~6天,要浇1次起苗水,每10平方米可随水追施0.5~1千克硫酸铵,以利于定植后缓苗。第二天切坨起苗,并将带土坨的幼苗就地摆放整齐,并用细土填充土坨间缝,周围用湿土围封,囤苗3~5天后定植。若采用营养土方(钵)育苗的,在育苗期间,应通过搬苗,调换大小苗的位置,使幼苗生长整齐,定植前2~5天也浇1次水,以便于定植时不散坨,促进缓苗。为了促进幼苗健壮,可在苗期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加0.1%的尿素,共喷2~3次,有壮苗抗病作用。
四、定 植
1.定植期
甜(辣)椒性喜温暖,定植期应晚于番茄。要求棚内最低气温稳定在5℃以上,10厘米地温稳定在12~15℃达1周左右才能定植。华北地区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过早不但有遭受冻害的危害,而且地温太低,根系不生长,推迟缓苗,对植株生长不利。
2.定植前的准备
为了获得高产,应选择排水良好,耕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沙质壤土建棚。并注意不与茄科的番茄、茄子等作物连作。
定植前20~25天扣棚,以便烤地。在烤地的同时,把基肥施入棚内。塑料大棚甜(辣)椒的生育期、采收期比露地栽培长,需肥量大,每亩施优质有机肥7500~10000千克,过磷酸钙100千克。土壤化冻后进行整地,将土肥混匀。因甜(辣)椒根系浅,不耐旱又不耐涝,因此,整地作蛙要细而平。
3.定植
选择晴天上午定植。由于棚内高温高湿,植株生长势强,密度不能过大,否则通风透光差,植株徒长,易落花落果,也易发生病害,造成减产。因此,多采用宽窄行栽培。即宽行距66厘米,窄行距33厘米,株距30~33厘米,每亩4000穴左右,每穴双株。栽植深度地表稍高于营养土方即可。
五、定植后的管理
1.定植后至撤膜前的管理
(1)温湿度管理 甜(辣)椒的生长适温白天20~30℃,夜间17~20℃。低于15℃时,生长极为缓慢。35℃以上授粉受精不良,易落花落果。特别是高温多湿时,植株徒长,茎叶繁茂,落花落果更严重。因此,应加强温度和放风管理。
定植后,为促进缓苗,应密闭棚膜7天左右,使气温达30~35℃,夜间棚外四周围草苦保温防冻。缓苗后,开始逐渐用天窗通风,棚温降至25~28℃,每天当棚温上升到25℃以上时,就要进行放风,放风量随气温升高逐渐加大。进入开花结果期,更应加强放风,降低棚内湿度,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昼温25℃左右,夜温15~20℃。为降低湿度和温度,大棚甜(辣)椒一开始开花坐果,就要放底风。当夜间外界最低温不低于15℃时,昼夜都要透风。进入炎夏高温季节,应把四总薄膜全部撤除,棚顶薄膜可不撤除,起遮阴、降温和防止热雨的作用,进行越夏栽培。
(2)水肥管理 甜(辣)椒对水分的要求比番茄少一些,而且定植时地温尚低。因此,定植时浇水不要太大。过4~5天缓苗后,及时浇缓苗水。然后及时中耕,进行蹲苗。一般在门椒坐住前,不再浇水,否则水分过多,易落花落果。蹲苗期间,若土壤和植株表现缺水,可再浇一小水,水后继续中耕蹲苗。待门椒开始收获时,要加强浇水追肥。多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有利于丰产并能提高果实品质。盛果期再追肥浇水2~3次。每次每亩追施粪烯或硫酸铵20千克左右,土壤要经常保持湿润状态,相对湿度为70%、80%。进入盛果期,每周可喷施1次0.3%磷酸二氢钾。5月份撤除棚膜前应浇1次大水,进入越夏管理。
为延缓病毒病发生,提高坐果率,可分别于甜(辣)椒苗期、定植缓苗后、结果盛期和盛夏后期,在叶面喷施0.05%~0.1%的硫酸锌,有促进植株生长、早现蕾开花、提高坐果率、增加前期产量、延缓病毒病发生的明显作用,简便宜行。
(3)保花侏果及植株整理 为提高大棚甜(辣)椒坐果率,开花期用浓度15~20毫克/千克的2,4-D上午10时以前抹花。扣棚期间共处理4~5次。当株高约25厘米时,可将分杈以下的老叶片以及这些叶腋上发生的侧芽全部摘除。这样既有利于通风透光,也可防止下部无效侧枝生长。
2.越夏管理
进入夏季炎热季节,撤除棚膜后,使棚内甜(辣)椒呈露地状况。因高温影响,植株衰弱,生长处于缓慢状态,有人称之为“歇伏”。因此,应加强肥水管理,坚持每采收1次,浇1次水,追1次肥,并及时除草和打药预防病虫害。炎夏过后,进入凉爽季节,对植株进行修剪更新复壮。修剪的方法是把第三层果以上的枝条,留两个节后剪去。修剪后要加强追肥浇水,促进新枝的发育和开花坐果,力争在扣膜前坐住大量新果。
3.秋季扣棚和后期管理
(1)扣棚的时间 人秋后气温逐渐下降,当外界夜间最低气温在15℃时,就应开始扣膜。华北和东北、西北中南部地区约在9月初开始扣膜,进行延后栽培。扣棚不可过早,否则气温太高,不利生产,扣棚过迟,气温过低,果实难以成熟。
(2)扣棚后的管理 扣棚后外界气温仍然较高,白天应大放风,夜间放侧风,可将棚膜仅盖天棚。随着天气转凉,放风时间和放风量逐渐减少。当外界最低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夜间要将全棚扣严,白天中午前后棚内气温超过30℃要适当放风,避免出现35℃高温。当外界气温急剧下降后,棚内最低气温在15℃以下时,基本不再通风,并且要在大棚四周加盖草苫,防寒保温,防止冻害,促进果实成熟。
扣棚初期棚内气温较高。植株吸肥能力较强,应随浇水追1次速效性化肥。为保护叶片,可用0.3%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喷叶,共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天。当外界气温过低,大棚内甜(辣)椒不能继续生长时,要及时采收,以免果实受冻。采收的果实经贮藏可在元旦供应市场。
六、采收与贮藏
大棚栽培的甜(辣)椒以鲜嫩的绿色果实为商品。适宜的采收期应是果肉肥厚,颜色浓绿。从谢花到采收所需天数,因品种、结果部位、季节不同而异。一般第一层果从谢花到采收需30天左右,第二层果需20天左右,第三层果需18天左右。第一果应尽早采收,这样既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可减少植株的消耗促进早期发育,防止赘秧。长势旺的植株可推迟3~5天采收。秋季扣棚后,为了延长供应期,增加经济效益,多是在果实不受冷害的情况下,尽可能推迟采收。试验证明:当大棚内夜间最低温度不能维持7℃时,应全部将果实采收。为了进一步延长供应期,果实收获后,将适于贮藏的果实,装入带有湿蒲包的筐内,然后将筐放在室内,室温保持在7~10℃。每10天左右检查1次。室内需要通风时,应把筐盖严,防止果实失水,不通风时,则可以将筐盖打开,调节筐内湿度。用此法贮藏可达30天以上。为了防止果实腐烂,所用的筐和蒲包要用0.5%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而且,每次倒筐时应更换1次。如果无蒲包时,也可用塑料薄膜在筐外覆盖,保湿效果也较好。
七、病虫害防治
1.病毒病
甜(辣)椒病毒病常见的有3种症状。
①花叶型:病叶产生明显的黄绿相间的花斑,皱缩或产生褐色坏死斑。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主要由蚜虫传播。
②蕨叶型:叶片蹄形或丛生。也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主要由蚜虫传播。
③条斑型:叶片主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沿叶柄扩展到侧枝和主茎,出现系统坏死条斑,常造成早期的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对整株枯死。主要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可通过病残体、种子带毒传播。以上两种病毒还可通过田间操作接触传播。一般高温干旱发病重,重茬地、缺肥缺水也发病重。
病毒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0分钟,清水洗净后,再进行浸种催芽,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进行药剂防治,发现有蚜虫,要及时喷施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或杀灭菊酯8000~9000倍液消灭蚜虫。此外,还可喷施一些病毒钝化剂。
2.炭疽病
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当叶片受害时,初为水渍状褪绿斑点,逐渐变成褐色。以后,中间为浅褐或灰白色,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上有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叶片脱落。果实被害时,初呈水渍状,后呈褐色、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环纹,上也生有小黑点,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分泌出淡红色粘质物。病菌在种子上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过冬。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病菌多从寄主的伤口侵入。温度27℃,湿度超过95%时,发病严重。高温高湿、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氮肥过多以及病毒病,日灼病严重发生时,均易引起和加重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
炭疽病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用50~60℃温水浸种30分钟,也可采取冷水浸种5~15小时,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再拌少量消石灰或草木灰拌种,并立即播种;加强通风换气,避免出现高温多湿条件,与瓜类、豆类蔬菜实行2~3年以上轮作,发病初期喷布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
3.疫病
茎、叶、果均可发病。苗期或定植后至初果期发病,表现为茎基部呈水浸状,后呈暗绿,地上部萎蔫,但不失绿,当病斑环绕茎一周后,整株枯死(苗期易倒状),湿度大时产生白露。该病属土传病害。在大壤湿度大,温度10~37℃的环境下均可发病。
疫病防治方法 除注意与茄科菜倒茬轮作,避免高温及大水温灌外,还应在发病初期采用25%甲霜录可湿性粉剂800倍液,NEB水刘毫克/千克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施及灌根1次,连施用2~3。
4.疮痂病
又称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发生在叶和茎上。叶片发病初期,叶背有水浸状圆形小斑点,后呈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央淡褐色,稍凹陷。严重时受害叶边缘、叶尖变黄,干枯脱落。若病斑沿叶脉发生,叶易呈畸形。茎上发病初期呈水浸状不规则的条斑,后木栓化隆起,纵裂呈疮痂状。属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附着在种子上,也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传播,从寄主的气孔侵入。病菌生长适温为27℃左右,在高温高湿、排水不好、缺肥、生长不良时,发病重。
疮痂病防治方法 从无病株上采种,并进行种子消毒,用升汞水1000倍液浸种5分钟,充分冲洗后阴千播种,也可用1:10的链霉素液浸种30分钟,发病初期喷布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5.日烧病
该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发生在果实的向阳果面上。病部褪绿变硬,呈淡黄色或白色,病斑表皮失水变薄,易破裂,常被其他菌腐生,长有一层黑霉或腐烂。
该病在植株营养生长弱,土壤缺水,天气干旱或忽暗忽雨,果实局部过分受热,水分失调,表皮细胞被灼伤所致。
日烧病防治方法 主要应使定植密度合理,并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早发秧、早封垄,并在结果期保证灌水均匀,地面潮湿。
6.虫害
危害甜(辣)椒的虫害有蚜虫、茶黄螨、棉铃虫和烟青虫,应及时喷药防治,具体方法可参照番茄及瓜类蔬菜防治部分。
(
- 婵$偛绉舵晶鍧楀疾妤﹀灝鍘撮柛蹇撶Ф閺屽懘寮幍顔炬憸闁伙綇鎷� [04-07]
- 闁绘鐗忛幘鐓庮渻瀹ュ洤鈷栭柛銉幗瀵寧娼婚幏灞炬嚊閻忕偟鍋樼悮閬嶅棘閹殿噮娼氶柍銉︽煛閳ь剚妫侀妶鍧楁寠韫囨挸鏆€瑰憡绻嗛幗鐑藉椽瀹€鈧弨褍顫濊箛姘嚊 [04-07]
- 闂傚牊甯熷Λ灞绢殗濡搫鏂ч柛鏍ㄧ墱閻撳爼寮悧鍫熺稄闁哄倹鐟﹁ぐ浣圭瑹濞戞瑦绶遍悘鐐靛仧閺佹捇鎮ч埡浣瑰嬀闁荤偛妫欑槐銊╁礌閺嶃劍鐓€缂佹崘娉曢崒锟� [04-07]
- 婵$偛绉舵晶鍧楁焼濡炲墽鐐婂鑸电閻楅亶骞€瑜庨弳锝夊触閸繂鐎婚柡瀣姈閺侇噣骞橀幋鏂哄亾濠婂拋鍎戝☉鎾愁槹閻庮剟鍨惧┑鍛闁硅翰鍊曞﹢瀛樻媴閹惧爼鍏囬柣銊ュ缁鳖參宕犻弽褏绱﹂悹渚婃嫹 [04-07]
- 闁告柣鍔嶉ˇ鏌ユ偋閳轰礁褰欓弶鈺傜☉鐎垫煡鏁嶅鍓佸蒋閻忕偠椴搁ˇ鏌ユ偋閳衡偓閸氬鎲楅崨顔界皻闁告帒澧庡▓鎴︽焼濡炲墽鐐婂☉鎾虫捣閺佹捇骞€娴e彨鎺楀几閿燂拷 [04-07]
- 闁瑰瓨鍔欓崗姗€鎮介悢鍝勨挅闁圭鍋撶€电増鍔栫亸婵嬪炊閵忋倖袝闁革负鍔嶉ˇ鏌ユ偋閳哄啫鈷栫紒澶婄Ф閺咁偊姊介幇顏嗙憿缂備礁鐡ㄧ€垫棃寮甸崫鍕厬闁活喗姊婚埞鎺撶▔椤撶偛绲跨€电増顨夌换妯间沪閿燂拷 [04-07]
- 闁靛棗锕g花顖炲础濡や緡妲婚悶姘煎亐閳ь剚姊婚弫鎾诲箑娴i鐟㈤柣銏㈠枔婢у潡宕烽幍顔藉€為悷娆欑秬椤曚即濡寸€n亜姣夐柣妤€鐗炵槐婵堜沪閺囩姴绠涙俊鐐茬Х椤箓鎮崇€n亝绂囧鍕噹婵拷 [03-15]
- 婵炲柌鍕哎濞戞挻绮屽畷锟犳焾閵娿儱绲洪柣婊勬緲閺€顏囥亹閵忋埄娼犻柡鍌涙緲閻﹢鍨鹃弬琛″亾閺傚灝宕ラ梺鎻掓唉婵牗銈圭拠鑼剑 [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