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和稻叶蝉
飞虱科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叶蝉科主要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电光叶蝉。两类害虫的成虫、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插入稻株组织,吸取汁液,形成各种不规则的黄白色或褐色条斑。
两类害虫产卵时刺伤叶鞘、茎秆、叶脉等组织,使稻株枯黄或倒伏,或造成“死孕穗”,或虽抽穗而呈瘪粒,千粒重显著减轻。
形态特征:
飞 虱 雄
雄虫 体长3.5 厘米,体色灰黑色, 小盾片黑色,少数个体的小盾片中央有一条细长淡色纵带
雌虫 体长4.0厘米,体色褐或黄色 额区黑色,颊黄色小盾片淡黄色或土黄色,两侧有半月形的褐色或黑褐色斑 短翅雌虫 体长 2.6厘米,体色淡黄色 同雌虫,翅伸达腹末,腹末较大,钝圆形。
白 背 飞 虱
雄虫 体长 3.8厘米 灰黑色 头颈突出,小盾片中间淡黄色,两侧黑色,翅末端茶褐色。
雌虫 体长 4.5厘米,体色 灰黄色 头颈突出,小盾片中间姜黄色,两侧黑色。
短翅雌虫 体长 3.5厘米,体色 灰黄色 虫体呈棱形,头颈突出,小盾片同雌虫,腹末尖。
褐 飞 虱
雄虫 体长 4.0厘米,体色 褐色,黑褐色 头颈较宽,褐色,小盾片褐色,有三条隆起线,翅浅褐色。
雌虫 体长 4.5-5.0厘米,体色 茶褐色,褐色 同雌虫
短翅雌虫 体长 3.8厘米,体色 茶褐色,褐色 腹部膨大,节间膜明显,腹末浑圆,翅达腹部1/2处。
黑 尾 叶 蝉
雄虫体长 4-4.5厘米,体色 黄绿色 头颈有两条黑色细横线,前胸背板黄绿色,后半部较深,腹部黑色。
雌虫体长 4.5-5.0厘米,体色 黄绿色 腹部腹面黄白色,翅的末端淡黄褐色。
白翅叶蝉
体长 3.5厘米,体色 橙红色 头、胸部橙红色,翅白色
电光叶蝉
体长 3.5-4.0厘米,体色 石灰色 头顶较小,有褐色短纹两条,翅白色,翅面上有一个“3”字型的褐色闪电纹
发生为害规律:
(一)灰飞虱
以大龄若虫在绿肥田、小春田、田边、沟边等杂草地越冬。全年发生六代。在四川盆地地区,短翅型成虫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中、下旬发生量较多。全年以7月上旬第三若虫期虫口数量最多,严重为害乳熟期的早稻。成虫具趋光性和趋绿性,生长嫩绿的稻田内,成虫数量较多。一般产卵于寄主下部叶鞘内,少数可产卵于叶片中肋基部和茎内。在湿度较大营养较好的条件下可发生短翅型。雌虫的产卵前期和寿命与气温高低有关。
(二)黑尾叶蝉
以大龄若虫越冬,温度较高的河谷地带有少数成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绿肥田、小春田、田边、沟边等杂草地。3月中旬以后陆续羽化为成虫,迁飞到早稻秧田,在秧苗上产卵带入本田。一年发生6代,第三代6月中-7月中旬,为全年发生的高峰代,主要为害早、中稻;第四代7月中旬-8月中旬,为全年发生最高峰代,严重为害迟中稻和晚稻。
防 治: 根据稻飞虱、稻叶蝉主要虫种的分布、来源和为害时期的特点,不同地区在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时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具体方法如下:
(1)盆地内,结合冬春季积肥,铲除杂草,直接消灭越冬虫源。
(2)合理布局成片种植区,避免茶花田,控制虫源互相迁移。
(3)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浅水灌溉,适时晒田,除稗,合理施肥促进稻株正常生长,降低田间湿度。
(4)水稻收割时进行背青收割,最后收割的田块,在田坎上或田内撒农药或撒油沙,消灭大量虫口抑制虫口迁移。
(5)保护天敌,如青蛙、捕食性的蜘蛛、寄生蜂等。
(6)结合飞虱叶蝉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
- 濡炲秶澧块弲楦垮厴閸忓秶鏌呴弬鎵摜閻o拷 [04-07]
- 閻楀牏鎾煎宥囧⒖閸ヮ厽寮挎潻鎷屾懛鐏炵偘琚遍弬鎵潚閳ユ柡鈧棁銈块挊蹇撳暫瀹告繆鎽烽崪宀€鏀у蹇氭懛 [04-07]
- 闂堟帟妫屾妯哄斧閸栨牜鐓堕弬鐗堟綏閺傛瑦褰佹笟娑欐緱鐏炵偟鏁撻悧鈺佹勾閻炲棙绱ㄩ崠鏍ㄦ煀缁捐法鍌� [04-07]
- 濡炲秶澧块柆妞剧炊婢舵碍鐗遍幀褎鏆i崥鍫濆瀻閺嬫劖鏁幘鎴斺偓婊咁儑娑撳鐎垾婵呯箽閹躲倕婀存担鎾堕兇閻ㄥ嫪绱崠鏍х紦鐠侊拷 [04-07]
- 閸斻劍顦查悧鈺佸彙鏉╂稑瀵查敍姘剁彯鐏炶鲸顦查悧鈺€鍚夌憗鍛簚閸掑墎娈戦柆妞剧炊娑撳海鏁撻幀浣叫掗弸锟� [04-07]
- 閹存劙鍏橀悽鐔哄⒖閹碘偓瀵版劖灏濋崶銏ゆЕ閸︺劍顦查悧鈺冨⒖缁夊秶鏅梽鎰瑢缂佸瓨瀵旈張鍝勫煑閻梻鈹掓稉顓炲絿瀵版绻樼仦锟� [04-07]
- 閵嗗﹣绨崡妤侇槻鐞氼偀鈧梻鏁撻幀浣风瑢閻㈢喓澧块崷鎵倞鐟欙綀顕伴妴瀣毉閻楀牞绱濈仦鏇犲箛濡炲秷顫﹂悳瀣禇姒勫懎濮� [03-15]
- 濞喲勫簥娑撴粌宕¢柈銊ュ絺閻滄澘鏀ぐ銏㈩潠閺傛澘鐫橀垾鏂衡偓鏂垮崥闁插氦濮栨ス璇茬潣 [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