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农林果 > 病害防治

稻飞虱和稻叶蝉

稻飞虱和稻叶蝉分属于同翅目的飞虱科和叶蝉科,种类较多。

飞虱科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叶蝉科主要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电光叶蝉。两类害虫的成虫、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插入稻株组织,吸取汁液,形成各种不规则的黄白色或褐色条斑。

两类害虫产卵时刺伤叶鞘、茎秆、叶脉等组织,使稻株枯黄或倒伏,或造成“死孕穗”,或虽抽穗而呈瘪粒,千粒重显著减轻。

形态特征: 

飞 虱 雄 

雄虫 体长3.5 厘米,体色灰黑色, 小盾片黑色,少数个体的小盾片中央有一条细长淡色纵带 

雌虫 体长4.0厘米,体色褐或黄色 额区黑色,颊黄色小盾片淡黄色或土黄色,两侧有半月形的褐色或黑褐色斑 短翅雌虫 体长 2.6厘米,体色淡黄色 同雌虫,翅伸达腹末,腹末较大,钝圆形。

白 背 飞 虱 

雄虫 体长 3.8厘米 灰黑色 头颈突出,小盾片中间淡黄色,两侧黑色,翅末端茶褐色。

雌虫 体长 4.5厘米,体色 灰黄色 头颈突出,小盾片中间姜黄色,两侧黑色。

短翅雌虫 体长 3.5厘米,体色 灰黄色 虫体呈棱形,头颈突出,小盾片同雌虫,腹末尖。 

褐 飞 虱 

雄虫 体长 4.0厘米,体色 褐色,黑褐色 头颈较宽,褐色,小盾片褐色,有三条隆起线,翅浅褐色。

雌虫 体长 4.5-5.0厘米,体色 茶褐色,褐色 同雌虫

短翅雌虫 体长 3.8厘米,体色 茶褐色,褐色 腹部膨大,节间膜明显,腹末浑圆,翅达腹部1/2处。 

黑 尾 叶 蝉 

雄虫体长 4-4.5厘米,体色 黄绿色 头颈有两条黑色细横线,前胸背板黄绿色,后半部较深,腹部黑色。

雌虫体长 4.5-5.0厘米,体色 黄绿色 腹部腹面黄白色,翅的末端淡黄褐色。

白翅叶蝉

体长 3.5厘米,体色 橙红色 头、胸部橙红色,翅白色

电光叶蝉

体长 3.5-4.0厘米,体色 石灰色 头顶较小,有褐色短纹两条,翅白色,翅面上有一个“3”字型的褐色闪电纹 

发生为害规律: 

(一)灰飞虱 

以大龄若虫在绿肥田、小春田、田边、沟边等杂草地越冬。全年发生六代。在四川盆地地区,短翅型成虫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中、下旬发生量较多。全年以7月上旬第三若虫期虫口数量最多,严重为害乳熟期的早稻。成虫具趋光性和趋绿性,生长嫩绿的稻田内,成虫数量较多。一般产卵于寄主下部叶鞘内,少数可产卵于叶片中肋基部和茎内。在湿度较大营养较好的条件下可发生短翅型。雌虫的产卵前期和寿命与气温高低有关。

(二)黑尾叶蝉

以大龄若虫越冬,温度较高的河谷地带有少数成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绿肥田、小春田、田边、沟边等杂草地。3月中旬以后陆续羽化为成虫,迁飞到早稻秧田,在秧苗上产卵带入本田。一年发生6代,第三代6月中-7月中旬,为全年发生的高峰代,主要为害早、中稻;第四代7月中旬-8月中旬,为全年发生最高峰代,严重为害迟中稻和晚稻。

防 治: 根据稻飞虱、稻叶蝉主要虫种的分布、来源和为害时期的特点,不同地区在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时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具体方法如下:

(1)盆地内,结合冬春季积肥,铲除杂草,直接消灭越冬虫源。

(2)合理布局成片种植区,避免茶花田,控制虫源互相迁移。 

(3)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浅水灌溉,适时晒田,除稗,合理施肥促进稻株正常生长,降低田间湿度。 

(4)水稻收割时进行背青收割,最后收割的田块,在田坎上或田内撒农药或撒油沙,消灭大量虫口抑制虫口迁移。 

(5)保护天敌,如青蛙、捕食性的蜘蛛、寄生蜂等。 

(6)结合飞虱叶蝉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