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Pteridium aquilinum (Linn.)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ex Heller
蕨Pteridium aquilinum (Linn.)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ex Heller
1b.蕨(变种)图版1:1-9
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 ex Heller, Cat. North Amer. Pl. ed. 3. 17. 1909; Jr. Tryon in Rhodora 43:41, p1. 650, f. 8, p1. 652, f. 1. 1941; Tagawa in Acta Phytotax. Geobot. 10:278. 1941; Ching et al. in W. Y. Chun et al., Fl. Hainan. 1:68, f. 33. 1964; Ic. Corm. Sin. 1:148, f. 296. 1972; Fl. Tsinling. 2:52, t. 13, f. 3-7. 1974. ——Pteris latiuscula Desv. in Mem. Soc. Linn. 6 (2):303. 1827.——Pteridium latiusculum Hieron. ex Fries in Wiss. Ergebn. Schwed. Rhodesia-Kongo Exped. 1(1) : 7. 1914. ——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subsp. latiusculum (Desv.) Shieh in Quart. Journ. Chin. For. 6(4) :98. 1973 et in H. L. Li et al. , F1. Taiwan II:255, p1. 91. 1975. ——Pteris lanuginosa Spreng. in Nova Acta 10: 231. 1821. ——Pteridium aquilinum Kuhn var. japonicum Nakai in Bot. Mag. Tokyo 39: 106. 1925; M. Noda, Fl. N.-E. Prov. China 41, p1. 63, f. 1. 1971. ——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f. glabrum Tard.-Blot et C. Chr. in Fl. Indo-Chine 7 (2) : 138. 1939. ——Pteridium japonicum Tard.-Blot et C. Chr. 1. c. 138, pro syn. ——Pteridium aquilinum auct. plur. fl. Chinae, non Kuhn 1879; Grubov, Pl. Asiae Centr. 1: 75. 1963.
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以后逐渐脱落。叶远生;柄长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光滑,上面有浅纵沟1条;叶片阔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长30-60厘米,宽20-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三回羽状;羽片4-6对,对生或近对生,斜展,基部一对最大(向上几对略变小),三角形,长15-25厘米,宽14-18厘米,柄长约3-5厘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约10对,互生,斜展,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尾尖头的基部略呈楔形收缩),基部近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状;裂片10-15对,平展,彼此接近,长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5毫米,钝头或近圆头,基部不与小羽轴合生,分离,全缘;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渐变为一回羽状,长圆披针形,基部较宽,对称,先端尾状,小羽片与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3对浅裂片或边缘具波状圆齿。叶脉稠密,仅下面明显。叶干后近革质或革质,暗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在裂片主脉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无毛。叶轴及羽轴均光滑,小羽轴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f. pubescens),各回羽轴上面均有深纵沟1条,沟内无毛。染色体2n=104。
产全国各地,但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生山地阳坡及森林边缘阳光充足的地方,海拔200-830米。也广布于世界其他热带及温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加拿大纽芬兰和St. Pierre。
本种根状茎提取的淀粉称蕨粉,供食用,根状茎的纤维可制绳缆,能耐水湿,嫩叶可食,称蕨菜;全株均入药,驱风湿、利尿、解热,又可作驱虫剂。
川南地区称本种为“米蕨”,据说它的淀粉质量不如毛轴蕨Pteridium revolutum(Bl.)Nakai的好。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根状茎粗状,长而横走,被黑褐色柔毛。叶卵状三角形,长35-50厘米,宽20-40厘米,3回羽状。孢子囊群线形,沿叶边脉着生,连续或间断。囊群盖线形。
用 途:全株入药,有利尿解热功效。根茎可提取淀粉,供食用。嫩叶可食用。
分 布:产老君山。
生 境:生长在海拔1600米的山坡上。
【拼音名】 Jué
【别名】 蕨菜、如意菜、狼萁
【来源】 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以根状茎或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白带,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 0.3~1两。
【备注】 (1)嫩叶可食,称蕨菜,根状茎供提取蕨粉,为滋补食品。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蕨菜;奥衣麻;粉蕨;凤尾蕨;高沙利;鸡脚爬;鸡爪菜;蕨儿菜;蕨根;蕨萁;蕨斜羽变种;狼萁;龙菜;龙头菜;龙爪菜;楼杀不死;猫爪子;米蕨;欧洲蕨;帕古屯;拳菜;拳手菜;拳头菜;如意菜;如意草;如意蕨;山凤尾;甜蕨;乌糯;席片子;肴粉蕨;也切;
科名:蕨科 Pteridiaceae
属名:蕨属 Pteridium
1b.蕨(变种)图版1:1-9
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 ex Heller, Cat. North Amer. Pl. ed. 3. 17. 1909; Jr. Tryon in Rhodora 43:41, p1. 650, f. 8, p1. 652, f. 1. 1941; Tagawa in Acta Phytotax. Geobot. 10:278. 1941; Ching et al. in W. Y. Chun et al., Fl. Hainan. 1:68, f. 33. 1964; Ic. Corm. Sin. 1:148, f. 296. 1972; Fl. Tsinling. 2:52, t. 13, f. 3-7. 1974. ——Pteris latiuscula Desv. in Mem. Soc. Linn. 6 (2):303. 1827.——Pteridium latiusculum Hieron. ex Fries in Wiss. Ergebn. Schwed. Rhodesia-Kongo Exped. 1(1) : 7. 1914. ——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subsp. latiusculum (Desv.) Shieh in Quart. Journ. Chin. For. 6(4) :98. 1973 et in H. L. Li et al. , F1. Taiwan II:255, p1. 91. 1975. ——Pteris lanuginosa Spreng. in Nova Acta 10: 231. 1821. ——Pteridium aquilinum Kuhn var. japonicum Nakai in Bot. Mag. Tokyo 39: 106. 1925; M. Noda, Fl. N.-E. Prov. China 41, p1. 63, f. 1. 1971. ——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f. glabrum Tard.-Blot et C. Chr. in Fl. Indo-Chine 7 (2) : 138. 1939. ——Pteridium japonicum Tard.-Blot et C. Chr. 1. c. 138, pro syn. ——Pteridium aquilinum auct. plur. fl. Chinae, non Kuhn 1879; Grubov, Pl. Asiae Centr. 1: 75. 1963.
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以后逐渐脱落。叶远生;柄长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光滑,上面有浅纵沟1条;叶片阔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长30-60厘米,宽20-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三回羽状;羽片4-6对,对生或近对生,斜展,基部一对最大(向上几对略变小),三角形,长15-25厘米,宽14-18厘米,柄长约3-5厘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约10对,互生,斜展,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尾尖头的基部略呈楔形收缩),基部近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状;裂片10-15对,平展,彼此接近,长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5毫米,钝头或近圆头,基部不与小羽轴合生,分离,全缘;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渐变为一回羽状,长圆披针形,基部较宽,对称,先端尾状,小羽片与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3对浅裂片或边缘具波状圆齿。叶脉稠密,仅下面明显。叶干后近革质或革质,暗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在裂片主脉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无毛。叶轴及羽轴均光滑,小羽轴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f. pubescens),各回羽轴上面均有深纵沟1条,沟内无毛。染色体2n=104。
产全国各地,但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生山地阳坡及森林边缘阳光充足的地方,海拔200-830米。也广布于世界其他热带及温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加拿大纽芬兰和St. Pierre。
本种根状茎提取的淀粉称蕨粉,供食用,根状茎的纤维可制绳缆,能耐水湿,嫩叶可食,称蕨菜;全株均入药,驱风湿、利尿、解热,又可作驱虫剂。
川南地区称本种为“米蕨”,据说它的淀粉质量不如毛轴蕨Pteridium revolutum(Bl.)Nakai的好。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根状茎粗状,长而横走,被黑褐色柔毛。叶卵状三角形,长35-50厘米,宽20-40厘米,3回羽状。孢子囊群线形,沿叶边脉着生,连续或间断。囊群盖线形。
用 途:全株入药,有利尿解热功效。根茎可提取淀粉,供食用。嫩叶可食用。
分 布:产老君山。
生 境:生长在海拔1600米的山坡上。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
【拼音名】 Jué
【别名】 蕨菜、如意菜、狼萁
【来源】 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以根状茎或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白带,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 0.3~1两。
【备注】 (1)嫩叶可食,称蕨菜,根状茎供提取蕨粉,为滋补食品。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 濡炲秶澧块弲楦垮厴閸忓秶鏌呴弬鎵摜閻o拷 [04-07]
- 閻楀牏鎾煎宥囧⒖閸ヮ厽寮挎潻鎷屾懛鐏炵偘琚遍弬鎵潚閳ユ柡鈧棁銈块挊蹇撳暫瀹告繆鎽烽崪宀€鏀у蹇氭懛 [04-07]
- 闂堟帟妫屾妯哄斧閸栨牜鐓堕弬鐗堟綏閺傛瑦褰佹笟娑欐緱鐏炵偟鏁撻悧鈺佹勾閻炲棙绱ㄩ崠鏍ㄦ煀缁捐法鍌� [04-07]
- 濡炲秶澧块柆妞剧炊婢舵碍鐗遍幀褎鏆i崥鍫濆瀻閺嬫劖鏁幘鎴斺偓婊咁儑娑撳鐎垾婵呯箽閹躲倕婀存担鎾堕兇閻ㄥ嫪绱崠鏍х紦鐠侊拷 [04-07]
- 閸斻劍顦查悧鈺佸彙鏉╂稑瀵查敍姘剁彯鐏炶鲸顦查悧鈺€鍚夌憗鍛簚閸掑墎娈戦柆妞剧炊娑撳海鏁撻幀浣叫掗弸锟� [04-07]
- 閹存劙鍏橀悽鐔哄⒖閹碘偓瀵版劖灏濋崶銏ゆЕ閸︺劍顦查悧鈺冨⒖缁夊秶鏅梽鎰瑢缂佸瓨瀵旈張鍝勫煑閻梻鈹掓稉顓炲絿瀵版绻樼仦锟� [04-07]
- 閵嗗﹣绨崡妤侇槻鐞氼偀鈧梻鏁撻幀浣风瑢閻㈢喓澧块崷鎵倞鐟欙綀顕伴妴瀣毉閻楀牞绱濈仦鏇犲箛濡炲秷顫﹂悳瀣禇姒勫懎濮� [03-15]
- 濞喲勫簥娑撴粌宕¢柈銊ュ絺閻滄澘鏀ぐ銏㈩潠閺傛澘鐫橀垾鏂衡偓鏂垮崥闁插氦濮栨ス璇茬潣 [03-15]
- 过山蕨总黄酮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槲蕨与中华槲蕨的真伪鉴别
- 大叶金花草治牛耙刺伤
- 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与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Ⅷ.岩蕨科
- 铁角蕨属4种植物配子体发育的比较研究
-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 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 安徽齐云山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Ⅻ.石松科
- 河南省鳞毛蕨科耳蕨属一新记录种——亮叶耳蕨
- 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区系研究
-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 贵州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乌木蕨属Blechnidium Moore
- 球子蕨精子器多样性的新观察
- 蕨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
- 乌毛蕨科3种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广东蕨类植物新资料
- 贵州蕨类植物新记录
- 云南20种蕨类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 基于rps4-trnS区序列的证据分析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的关系
- 华中铁角蕨孢子纹饰形成的超微结构观察
- 假瘤蕨属植物配子体与幼孢子体发育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 蕨类植物分类和进化研究的细胞遗传学途径
- 秦岭蕨类植物生态特点的研究(简报)
- 朝鲜娥眉蕨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
- 北京蹄盖蕨科孢于形态的研究I.冷蕨属、羽节蕨属、短肠蕨属
- 蕨类植物起源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 裸蕨类植物配子体和世代交替研究综述
- 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有性生殖的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现状
- 砷胁迫下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内源生长素与抗氧化酶的关系
- 河南平顶山二叠纪星囊蕨的研究及其与虫囊蕨的关系
- 江南星蕨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
- 叉蕨科4属5种植物配子体的发育模式及其系统学意义
- 中国蕨类植物志中两色鳞毛蕨学名的纠正
- 广东石灰岩柳叶蕨属植物分类与分布
- 一种评价陆地植物资源利用前景的估量方法——以浙江药用蕨类为例
- 英国 Hampsfell 蕨菜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量的研究
- 英国 Hampsfell 蕨菜草地生态系统中枯叶分解作用的研究
- 江西千烟洲人工针叶林下狗脊蕨群落生物量
- 不同生境条件下蕨类和被子植物的气孔形态特征及其对光强变化的响应
-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 锥叶蕨属研究进展
- 三种国产阴地蕨科植物叶的表皮构造
- 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及其性器官分化的研究进展
- 颈卵器植物MADS_box基因的研究进展
- 剑叶凤尾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傅氏凤尾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提取蕨类植物蜈蚣草总RNA 的一种有效方法
- 扇叶铁线蕨叶片对岩溶环境的生态适应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两种生态型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 蕨类植物孢子与种子植物花粉萌发的比较
- 国产对囊蕨亚科(蹄盖蕨科)植物的管状分子
- DNA 序列在蕨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的系统发育与分类系统
- 荚果蕨绿色球状体对60Co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
- 碎米蕨属的系统学研究——基于4种叶绿体DNA序列片段
- 中国水龙骨科一新记录属——高平蕨属
- 中国蕨类植物细胞分类学研究概况
- 金爪粉背蕨和硫磺粉背蕨的名实问题
- 中国云南鳞毛蕨属(鳞毛蕨科)13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 云南铁角蕨与泸山铁角蕨的关系: 来自叶绿体rbcL、trnL-F和rps4-trnS序列的证据
- 海南产鳞始蕨属(鳞始蕨科)的分类学修订
- 直立介蕨是假蹄盖蕨属的成员
- 新疆植物区系新资料
-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V. 铁角蕨科
-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IV. 金星蕨科2
- 海南岛叉蕨科植物的增补与修订
- 一些中国蕨类植物的细胞学观察
- 湖南蹄盖蕨科二新种
- 顶育蕨属,中国槲蕨科一个新记录属
- 中国凤尾蕨属细胞学的初步研究
- 中国珠蕨属的分类修订
- 蹄盖蕨科的系统发育: 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证据
- 宽带蕨属(水龙骨科)的系统学研究
- 鳞毛蕨科四个属的染色体数目
- 鳞毛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 叶绿体rbcL序列的证据
- 用叶绿体rbcL和rps4-trnS区序列确定亚洲特有单型属——篦齿蕨属的系统位置
- 云南蹄盖蕨属一新种和一新杂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