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唇舌唇兰Platanthera deflexiabella K. Y. Lang
反唇舌唇兰Platanthera deflexiabella K. Y. Lang
34.反唇舌唇兰(植物分类学报)图版47:5-8
Platanthera deflexilabella K. Y. L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20(2): 186, fig. 6. 1982 et in Bot. Res. Inst. Bot. 4: 10. 1989 et in Acta Phytotax. Sin. 32(4): 333. 1994.
植株高30-47厘米。根状茎匍匐,细圆柱形,指状,肉质。茎圆柱形,直立或近直立,中部以下具2枚大叶,往上具1-2枚披针形渐尖的苞片状小叶,基部具2枚筒状鞘。叶互生,直立伸展,叶片椭圆形、狭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9-1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近钝或急尖,基部收狭而抱茎。总状花序长6.5-12厘米,具多数花,圆柱状;花苞片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具细齿,下部的长于花;子房圆柱状纺锤形,稍弓曲,扭转,无毛,连花梗长5-6毫米;花带黄绿色,较小,具香气,萼片上半部边缘具睫毛状细齿,先端钝,具3脉;中萼片直立,卵状长圆形,长4毫米,宽1.8毫米,先端钝;侧萼片张开,偏斜,线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1.2毫米,先端钝;花瓣直立,偏斜,三角状卵形,长5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具1(-2)脉,与中萼片相靠合;唇瓣舌状线形,肉质,长6毫米,宽1.5毫米,先端钝,中部弯曲、反折;距下垂,圆筒状,纤细,长7-8毫米,较子房长,向末端稍渐狭,钝;蕊柱粗短,长1.5毫米;药室近平行,药隔较窄,顶部略凹陷;花粉团倒卵形,具短的柄和椭圆形、边缘稍外卷的粘盘;退化雄蕊小;蕊喙矮,直立;柱头2个,隆起,棒状,在蕊喙之下向下突出。花期7-8月。
产于四川峨眉山。生于海拔2500-2550米的山坡林下或路旁。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峨眉山雷洞坪和白云寺之间。
形态特征:植株高30--47厘米。根状茎匍匐,细圆柱形,指状,肉质。茎圆柱形,直立或近 直立,中部以下具2枚大叶,往上具1--2枚披针形渐尖的苞片状小叶,基部具2枚筒 状鞘。叶互生,直立伸展,叶片椭圆形、狭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9--15厘米,宽 1.5--5厘米,先端近钝或急尖,基部收狭而抱茎。总状花序长6.5—12厘米,具多数 花,圆柱状;花苞片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具细齿,下部的长于花;子房圆柱状 纺锤形,稍弓曲,扭转,无毛,连花梗长5---6毫米;花带黄绿色,较小,具香气,萼 片上半部边缘具睫毛状细齿,先端钝,具3脉;中萼片直立,卵状长圆形,长4毫米, 宽1.8毫米,先端钝;侧萼片张开,偏斜,线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1.2毫米,先端 钝;花瓣直立,偏斜,三角状卵形,长5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具1(--2)脉,与 中萼片相靠合;唇瓣舌状线形,肉质,长6毫米,宽1.5毫米,’先端钝,中部弯曲、反 折;距下垂,圆筒状,纤细,长7---8毫米,较子房长,向末端稍渐狭,钝;蕊柱粗短, 长1.5毫米;药室近平行,药隔较窄,顶部略凹陷;花粉团倒卵形,具短的柄和椭圆 形、边缘稍外卷的粘盘;退化雄蕊小;蕊喙矮,直立;柱头2个,隆起,棒状,在蕊喙 之下向下突出。 花期7—8月。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峨眉山。生于海拔2500--2550米的山坡林下或路旁。模式标本采自四川 峨眉山雷洞坪和白云寺之间。
参考文献:Platanthera deflexilabella K.Y.Lang in Acta Phytotax.Sin.20(2):186,fig.6. 1982 et in Bot.Res.Inst.Bot.4:10.1989 et in Acta Phytotax.Sin.32(4):333.1994.
亚属概述:Subgen.2.StigmatosaeK.Y.LanginActaPhytotax.Sin.36(5):450.1998。柱头1枚或2枚,隆起,位于距口的后缘、两侧或距口的前方;萼片边缘常具睫毛状细齿。本亚属模式种:PlatantheraexellianaSo6本亚属共有12种,分布于亚洲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地区。
本属概述:PlatantheraL.C.Rich.L.C.Rich,DeOrchid.Eur.:20,26,35.Aug.-Sep.1817,etinMem.Mus.Hist.Nat.Paris4:48.1818;Schkr.InFeddeRepert.Sp.Nov,Beib.4:107.1919.PlatantheraL.C.Rich.L.C.Rich,DeOrchid.Eur.:20,26,35.Aug.-Sep.1817,etinMem.Mus.Hist.Nat.Paris4:48.1818;Schkr.InFeddeRepert.Sp.Nov,Beib.4:107.1919.地生草本。具肉质肥厚的根状茎或块茎。茎直立,具1至数枚叶。叶互生,稀近对生,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具少数至多数花;花苞片草质,直立伸展,通常为披针形;花大小不一,常为白色或黄绿色,倒置(唇瓣位于下方);中萼片短而宽,凹陷,常与花瓣靠合呈兜状;侧萼片伸展或反折,较中萼片长;花瓣常较萼片狭;唇瓣常为线形或舌状,肉质,不裂,向前伸展,基部两侧无耳,罕具耳,下方具甚长的距,少数距较短;蕊柱粗短;花药直立,2室,药室平行或多少叉开,药隔明显;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棒状,具明显的花粉团柄和裸露的粘盘;蕊喙常大或小,基部具扩大而叉开的臂;柱头1个,凹陷,与蕊喙下部汇合,两者分不开,或1个隆起位于距口的后缘或前方,或2个,隆起,离生,位于距口的前方两侧;退化雄蕊2个,位于花基部两侧。蒴果直立。本属后选模式种:Platantherabifolia(L.)L.C.Rich.约15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向南可达中南美洲和热带非洲以及热带亚洲。我国有41种,3亚种,南北均产,尤以西南山地为多。
亚族概述:Subtrib.Orchidinae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种种形状或块茎或根状茎。茎直立,稍粗壮或纤细。叶基生或茎生,草质或稍肉质,有时有紫色斑点,无关节。花序顶生,具数花至多花,罕有减退为单花;花扭转;唇瓣基部常有距;蕊柱粗短;花药直立或近直立,基部牢固地与蕊柱完全合生;花粉团2个或4个,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花粉团柄,后者从花药基部伸出粘附于粘盘上;蕊喙位于叉开的两药室之间;柱头1个、凹陷或2个、凸出。本亚族模式属:OrchisL.约57属,全球均有分布,以热带至北温带为多。我国有19属
本族概述: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种种形状的块茎或根状茎。茎直立,稍粗壮或纤细。叶1至多枚,基生或散生于茎上,席卷式,草质,基部无关节。花序顶生,不分枝;少有减退为单花;花扭转;唇瓣基部常有距;花药以宽阔的基部或背部与蕊柱完全合生或融合;两药室基部稍叉开或分开;花粉团2个或4个,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花粉团柄,后者从花药基部伸出粘附于粘盘;粘盘1或2,种种形状;蕊喙位于两药室之间;柱头1或2个,凹陷或凸出。本族模式属:OrehisL.约70属,全球均有分布,以热带至北温带为多。我国有3个亚族共21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Flora of China》 Vol. 25 (2009)
Platanthera deflexilabella
反唇舌唇兰
别名:
科名:兰科 Orchidaceae
属名:舌唇兰属 Platanthera
34.反唇舌唇兰(植物分类学报)图版47:5-8
Platanthera deflexilabella K. Y. L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20(2): 186, fig. 6. 1982 et in Bot. Res. Inst. Bot. 4: 10. 1989 et in Acta Phytotax. Sin. 32(4): 333. 1994.
植株高30-47厘米。根状茎匍匐,细圆柱形,指状,肉质。茎圆柱形,直立或近直立,中部以下具2枚大叶,往上具1-2枚披针形渐尖的苞片状小叶,基部具2枚筒状鞘。叶互生,直立伸展,叶片椭圆形、狭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9-1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近钝或急尖,基部收狭而抱茎。总状花序长6.5-12厘米,具多数花,圆柱状;花苞片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具细齿,下部的长于花;子房圆柱状纺锤形,稍弓曲,扭转,无毛,连花梗长5-6毫米;花带黄绿色,较小,具香气,萼片上半部边缘具睫毛状细齿,先端钝,具3脉;中萼片直立,卵状长圆形,长4毫米,宽1.8毫米,先端钝;侧萼片张开,偏斜,线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1.2毫米,先端钝;花瓣直立,偏斜,三角状卵形,长5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具1(-2)脉,与中萼片相靠合;唇瓣舌状线形,肉质,长6毫米,宽1.5毫米,先端钝,中部弯曲、反折;距下垂,圆筒状,纤细,长7-8毫米,较子房长,向末端稍渐狭,钝;蕊柱粗短,长1.5毫米;药室近平行,药隔较窄,顶部略凹陷;花粉团倒卵形,具短的柄和椭圆形、边缘稍外卷的粘盘;退化雄蕊小;蕊喙矮,直立;柱头2个,隆起,棒状,在蕊喙之下向下突出。花期7-8月。
产于四川峨眉山。生于海拔2500-2550米的山坡林下或路旁。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峨眉山雷洞坪和白云寺之间。
形态特征:植株高30--47厘米。根状茎匍匐,细圆柱形,指状,肉质。茎圆柱形,直立或近 直立,中部以下具2枚大叶,往上具1--2枚披针形渐尖的苞片状小叶,基部具2枚筒 状鞘。叶互生,直立伸展,叶片椭圆形、狭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9--15厘米,宽 1.5--5厘米,先端近钝或急尖,基部收狭而抱茎。总状花序长6.5—12厘米,具多数 花,圆柱状;花苞片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具细齿,下部的长于花;子房圆柱状 纺锤形,稍弓曲,扭转,无毛,连花梗长5---6毫米;花带黄绿色,较小,具香气,萼 片上半部边缘具睫毛状细齿,先端钝,具3脉;中萼片直立,卵状长圆形,长4毫米, 宽1.8毫米,先端钝;侧萼片张开,偏斜,线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1.2毫米,先端 钝;花瓣直立,偏斜,三角状卵形,长5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具1(--2)脉,与 中萼片相靠合;唇瓣舌状线形,肉质,长6毫米,宽1.5毫米,’先端钝,中部弯曲、反 折;距下垂,圆筒状,纤细,长7---8毫米,较子房长,向末端稍渐狭,钝;蕊柱粗短, 长1.5毫米;药室近平行,药隔较窄,顶部略凹陷;花粉团倒卵形,具短的柄和椭圆 形、边缘稍外卷的粘盘;退化雄蕊小;蕊喙矮,直立;柱头2个,隆起,棒状,在蕊喙 之下向下突出。 花期7—8月。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峨眉山。生于海拔2500--2550米的山坡林下或路旁。模式标本采自四川 峨眉山雷洞坪和白云寺之间。
参考文献:Platanthera deflexilabella K.Y.Lang in Acta Phytotax.Sin.20(2):186,fig.6. 1982 et in Bot.Res.Inst.Bot.4:10.1989 et in Acta Phytotax.Sin.32(4):333.1994.
亚属概述:Subgen.2.StigmatosaeK.Y.LanginActaPhytotax.Sin.36(5):450.1998。柱头1枚或2枚,隆起,位于距口的后缘、两侧或距口的前方;萼片边缘常具睫毛状细齿。本亚属模式种:PlatantheraexellianaSo6本亚属共有12种,分布于亚洲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地区。
本属概述:PlatantheraL.C.Rich.L.C.Rich,DeOrchid.Eur.:20,26,35.Aug.-Sep.1817,etinMem.Mus.Hist.Nat.Paris4:48.1818;Schkr.InFeddeRepert.Sp.Nov,Beib.4:107.1919.PlatantheraL.C.Rich.L.C.Rich,DeOrchid.Eur.:20,26,35.Aug.-Sep.1817,etinMem.Mus.Hist.Nat.Paris4:48.1818;Schkr.InFeddeRepert.Sp.Nov,Beib.4:107.1919.地生草本。具肉质肥厚的根状茎或块茎。茎直立,具1至数枚叶。叶互生,稀近对生,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具少数至多数花;花苞片草质,直立伸展,通常为披针形;花大小不一,常为白色或黄绿色,倒置(唇瓣位于下方);中萼片短而宽,凹陷,常与花瓣靠合呈兜状;侧萼片伸展或反折,较中萼片长;花瓣常较萼片狭;唇瓣常为线形或舌状,肉质,不裂,向前伸展,基部两侧无耳,罕具耳,下方具甚长的距,少数距较短;蕊柱粗短;花药直立,2室,药室平行或多少叉开,药隔明显;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棒状,具明显的花粉团柄和裸露的粘盘;蕊喙常大或小,基部具扩大而叉开的臂;柱头1个,凹陷,与蕊喙下部汇合,两者分不开,或1个隆起位于距口的后缘或前方,或2个,隆起,离生,位于距口的前方两侧;退化雄蕊2个,位于花基部两侧。蒴果直立。本属后选模式种:Platantherabifolia(L.)L.C.Rich.约15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向南可达中南美洲和热带非洲以及热带亚洲。我国有41种,3亚种,南北均产,尤以西南山地为多。
亚族概述:Subtrib.Orchidinae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种种形状或块茎或根状茎。茎直立,稍粗壮或纤细。叶基生或茎生,草质或稍肉质,有时有紫色斑点,无关节。花序顶生,具数花至多花,罕有减退为单花;花扭转;唇瓣基部常有距;蕊柱粗短;花药直立或近直立,基部牢固地与蕊柱完全合生;花粉团2个或4个,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花粉团柄,后者从花药基部伸出粘附于粘盘上;蕊喙位于叉开的两药室之间;柱头1个、凹陷或2个、凸出。本亚族模式属:OrchisL.约57属,全球均有分布,以热带至北温带为多。我国有19属
本族概述: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种种形状的块茎或根状茎。茎直立,稍粗壮或纤细。叶1至多枚,基生或散生于茎上,席卷式,草质,基部无关节。花序顶生,不分枝;少有减退为单花;花扭转;唇瓣基部常有距;花药以宽阔的基部或背部与蕊柱完全合生或融合;两药室基部稍叉开或分开;花粉团2个或4个,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花粉团柄,后者从花药基部伸出粘附于粘盘;粘盘1或2,种种形状;蕊喙位于两药室之间;柱头1或2个,凹陷或凸出。本族模式属:OrehisL.约70属,全球均有分布,以热带至北温带为多。我国有3个亚族共21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Flora of China》 Vol. 25 (2009)
Platanthera deflexilabella
反唇舌唇兰
- 閵嗗﹣绨崡妤侇槻鐞氼偀鈧梻鏁撻幀浣风瑢閻㈢喓澧块崷鎵倞鐟欙綀顕伴妴瀣毉閻楀牞绱濈仦鏇犲箛濡炲秷顫﹂悳瀣禇姒勫懎濮� [03-15]
- 濞喲勫簥娑撴粌宕¢柈銊ュ絺閻滄澘鏀ぐ銏㈩潠閺傛澘鐫橀垾鏂衡偓鏂垮崥闁插氦濮栨ス璇茬潣 [03-15]
- 閻╃偓鐓撮張銊ュ閻櫕褰粈鐑樼矏閸楁婀撮崠鐑樻禈閹枫儲婀侀弴鏉戠畭鐞氥倗娈戦悜顓炵敨濡炲秷顫� [03-15]
- 濡炲秶澧块崠鏍叾閹活厾銇氭稉婊€绨圭敮鍝ヨ雹闂冩柨褰鹃弸妤勬崳濠ф劗娈戦弮鍓佲敄瀵倽宸濋幀锟� [03-15]
- 閺嬩礁鐨粔宥囧參闁插海鏁撳宥囧⒖妞诡剙鍙ч幎銉︽К閸︺劍妲呴弰搴㈩槻閻椻晛娲#鏍偧瀵偓閼猴拷 [03-15]
- 闂堟帟妫屾妯哄斧閸︽媽銆傞崘宥嗗潑閺傛澘鐫� [03-15]
- 闂堟帟妫屾妯哄斧閸欐垹骞囨稉銈囶潚閸掓椽鎽遍懓铏煀閻椻晝顫� [03-15]
- 鐠嬨垺妫楅崶銏ゆЕ閸欐垵绔锋妯艰剸閳ユ粏绉寸痪褍浼愰崗宄板瘶閳ユ繐绱濋崝鈺佸閸╄櫣顢呴惍鏃傗敀閸滃矂浠愭导鐘哄仜缁夛拷 [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