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眼斑贝母兰Coelogyne corymbosa Lindl.

种中文名:眼斑贝母兰
种拉丁名:Coelogyne corymbosa Lindl.
种别名  :
..............更多图片:
国内分布:产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和西藏南部(聂拉木、亚东、定结、墨脱)。生于林缘树干 上或湿润岩壁上,海拔1300--3100米。
国外分布: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 模式标本采自锡金。
海    拔:1300-3100
命名来源:[Folia Orchidacea. Coelogyne 7 1853]
中国植物志:18:352
组中文名:眼斑组
组拉丁名:Sect.Erectae Lindl.
属中文名:贝母兰属
属拉丁名:Coelogyne
亚族中文名:贝母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Coelogyninae Benth.
族中文名:树兰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亚科中文名:兰亚科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兰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中文名: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态特征:根状茎较坚硬,粗3--4毫米,密被褐色鳞片状鞘。假鳞茎较密集,彼此相距不到 1厘米,长圆状卵形或近菱状长圆形,长(1--)2--4.5厘米,粗6—13毫米,干后亮黄 色或棕黄色并强烈皱缩,顶端生2枚叶,基部具数枚鞘;鞘纸质,卵形,有光泽,长 1.5--2.5厘米。叶长圆状倒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近革质,长4.5--15厘米,宽1— 3厘米,先端通常渐尖,上面可见浮凸的横脉;叶柄长1--2厘米。花葶连同幼嫩假鳞 茎和叶从靠近老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发出,长7一15厘米(在果期不断延长),中部 以下为鞘所包;总状花序具2—3(--4)朵花;花苞片早落;花白色或稍带黄绿色,但 唇瓣上有4个黄色、围以橙红色的眼斑;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8—2.2(--3.5)厘米, 宽7--8毫米,先端急尖或钝;侧萼片略狭于中萼片;花瓣与萼片等长,但宽度仅2.5— 4毫米;唇瓣近卵形,长1.6--2.8厘米,宽1.2--2.5厘米,3裂;侧裂片半圆形或近半 卵形,直立;中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9毫米;唇盘上有2—3条脊,从基部延 伸至中裂片下部;蕊柱稍向前弯曲,长1--2厘米,两侧边缘具翅;翅自下向上渐宽, 上部一侧宽约1.7毫米,顶端钝。蒴果近倒卵形,略带三棱,长2.2—5厘米,粗9—13 毫米。 花期5--7月,果期次年7—11月。
产地分布:产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和西藏南部(聂拉木、亚东、定结、墨脱)。生于林缘树干 上或湿润岩壁上,海拔1300--3100米。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 模式标本采自锡金。
参考文献:Coelogyne corymbosa Lindl,F01.Orch.Coelogyne 7.1854;Hook.F.In CurtissBot.Mag.113:t.6955.1887,et F1.Brit.Ind.5:831,1890;Rolfe in J.Linn.Soc.Bot.36:22.1903;Schltr.In Fedde Repert.Sp.Nov.Beih.4:183,1919;S.Y.Hu in Quart.J.Taiwan Mus. 25(3,4):222. 1972;西藏植物志5:859.1987;横断山区维管植物2:2574.1994;中国兰花全书198.图6--20(9,10).1998.——Pleione corymbosa(Lindl.)Kuntze,Rev.Gen.Pl.2:680.1891.——Coelogyne taronensis Hand.-Mazz.In Anzeig.Akad.Wiss.Wien Nath.-Naturw Kl.59:254.1922,et-Symb.Sinic.7:1347.T.42.1936.——Coelogyne punctulata auct.Non Lindl.: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687.图8203.1976.
本组概述:Sect.Erectae Lindl.Fol.Orch.Coelogyne 4.1854.--CoeloKynesect.Ocellatae Pfitz.In Englers Pfianzenreich Ⅳ(50)Heft 32:56.1907. 花葶发自幼嫩或已长成的假鳞茎顶端;白花序基部至花葶基部常有1至数枚不育苞 片;唇瓣上有彩色眼状斑块;褶片或脊不撕裂成流苏状毛。 本组模式种:Coelogyne nitida(Wall.Ex D.Don)Lindl. 我国有5种。
本属概述:Lindl,Coll.Bot.Sub.T.33.1821,et t.37.1825,emend.;et Fol.Orch.Coelogyne 1854;Pfitz.Et Kraenzl.In Englers Pflanzen- reich Ⅳ(50) Heft 32:20.1907;Schltr.In Fedde Repert.Sp. Nov.Beih.4:183.1919;Seidenf.In Dansk Bot.Ark.29(4): 4.1975;Averyanov,Iden.Guide Vietnam.Orch.124.1994.附生草本。根状茎常延长,匍匐或多少悬垂,通常具较密生的节,节上被鳞片状鞘。假鳞茎常较粗厚,以一定距离着生于根状茎上,基部常被箨状鞘,顶端生(1--)2枚叶。叶通常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一般质地较厚,基部具柄。花葶生于假鳞茎顶端,常与幼叶同时出现于幼嫩假鳞茎顶端,初时发自近老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有时在花葶基部或上部近花序轴处具多枚二列套叠的、宿存的革质颖片;总状花序直立或俯垂,通常具数朵花,较少超过20朵或减退为单花的;花苞片常较大,近舟状,对折,脱落;花较大或中等大,常白色或绿黄色,唇瓣多有斑纹;萼片相似,有时背面有龙骨状突起;花瓣常为线形,较少与萼片近等宽;唇瓣常以狭窄的基部着生于蕊柱基部,3 裂或罕有不裂;侧裂片直立并多少围抱蕊柱;唇盘上有2--5条纵褶片或脊,后者常分 裂或具附属物;蕊柱较长,上端两侧常具翅,翅可围绕蕊柱顶端,无蕊柱足;花药内 倾;花粉团4个,成2对,蜡质,附着于1个粘质物上;柱头凹陷;蕊喙较大。蒴果中 等大,常有棱或狭翅。 本属后选模式种:Coelogyne cristata Lindl. 全属约20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南缘至大洋洲。我国有26种,主要产西 南、少数也见于华南。 本属曾被E.Pfitzer et Fr.Kraenzlin(Pflanzenreich Ⅳ.50.Heft 32.1907)分为 14个组,其中有些组的建立仅根据细微的差别,令人难以掌握。但考虑到此属的种类 很多,我国只占一小部分,故除命名上的变动以及少数组予以归并外,大部分均暂予保 留,以待进一步研究。
亚族概述:Benth,in J.Linn.Soc.Bot.18:287.1881,"Coelogyneae" 附生、半附生或地生。假鳞茎存在,顶端生1—2(一3)枚叶。花葶通常生于假鳞茎 顶端,常在假鳞茎与叶尚幼嫩时从根状茎上发出,有时花叶不同时,或花葶生于退化的 假鳞茎上;花单朵或多朵排成总状花序,扭转;唇瓣基部有时有囊或短距;蕊柱长或 短,常有翅围绕蕊柱顶端;花药顶生或生于前侧,俯倾;花粉团4或2个,蜡质,常有 花粉团柄,有时还有粘盘;柱头凹陷。 本亚族模式属:Coelogyne Lindl. 共含20属,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和大洋洲,少数也见于亚热带。我国产9属。
本族概述:Humb,Bonpl.EtKunth,Nov.Gen.Sp.Pl.1:269.1815.附生或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见攀援藤本;附生种类常有假鳞茎或肉质茎。叶基生或茎生,常为革质、纸质或肉质,罕有草质,少数无叶(腐生种类)。花变化较大;萼片合生或离生;唇瓣有距或无距;花药以狭窄基部或花丝连接于蕊柱,常俯倾,两药室一般密接并藏于药帽之内,花后常枯萎或脱落;花粉团一般4—8个,较少2个,蜡质或有时粒粉质,具或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偶见粘盘柄;蕊喙一般位于柱头上方。本族模式属:EpidendrumL.共约340属,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见于热带。我国有29个亚族含72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