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 (Host) Nevski
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 (Host) Nevski
5.中间偃麦草(禾本科图说)图版26:10-14
Elytrigia intermedia (Host) Nevski in Act. Inst. Bot. Acad. Sci. URSS 1: 14. 1933, et Syst. Pl. Vasc. 1: 14. 1934;禾本科图说412.图343. 1959.——Triticum intermedium Host, Gram. Austr. 3: 23. 1805——Agropyron intermedium (Host) Beauv. Ess. Agrost. 146. 1812.
多年生,具横走根茎。秆平滑无毛,高70-100厘米,径2-3毫米,具6-8节。叶鞘无毛,外侧边缘具纤毛,或秆基部常生细毛,长于或上部1-2节短于节间;叶舌截平,干膜质,长约0.5毫米;叶片质硬,上面粗糙或有时疏生微毛,下面较平滑,长13-34厘米,宽5-7毫米。穗状花序直立,长11-17厘米,宽约5毫米;穗轴节间长6-16毫米,棱边粗糙;小穗长10-15毫米,含3-6小花;颖长圆形,无毛,脉稍糙涩,先端截平且稍偏斜,具明显的5-7脉,长5-7毫米,宽2-3毫米,短于第一小花;外稃宽披针形,先端钝,有时微凹,平滑无毛,第一外稃长8-9毫米;内稃与外稃近等长,脊的上部具微细纤毛;花药黄色,长约5毫米。
我国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欧洲南部。
形态特征:中间偃麦草为禾本科偃麦草属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状茎。秆直立,粗壮,高70--130cm,具6—8节,宽片质硬形,长20—35cm,宽0.5--1.2cm,上面粗糙,下面较花序直立,长 20—30cm;穗轴节间长 6—16mm;小穗长10—15mm,含3—6小花;颖矩圆形,先端截子而稍偏斜,具5-7脉;外稃宽技针形,无毛;内稃与外稃等长(图16)。
地理分布:中间偃麦草原产于东欧,天然分布于高加索、中亚的东南部草原地带,1932年由苏联引入美国几年后引入加拿大,现成为北美洲西部干旱地区的重要栽培牧草。我国1974年开始引入,经在青海、内蒙古、北京及东北等地试种,普遍表现耐寒、耐旱,生长势强,再生性较好,株体高大,茎叶繁茂,在我国高寒、干旱及半干旱草原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草种。
生态特征:中间偃麦草抗逆性强。抗寒,在青海、西宁、内蒙古和东北大部地区可以安全越冬;耐旱,在年降雨量355mm的地区,可以良好的生长。耐盐,可在中轻度盐化土壤上生长。侵占性强,耐践踏,可以遍布土层中的匍匐根茎向四周扩展漫延,并且可在沟壑陡坡生长。中间偃麦草建植以后,由于根群密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的物理性状向好的方向转化。中间偃麦草喜冷凉气候,在北京试种,对夏季高温适应性差,在36—38℃的温度条件下,基本停止生长,部分叶片桔黄,播种当年有死苗现象,但可以越夏。春秋两季生长迅速,枝叶繁茂,秋末、冬初长势更旺、一直到12月下旬才进入枯萎期。中间偃麦草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试种,都可正常发育生长,以北京为例,一般在3月中旬返青,5月下旬抽穗,6月中旬盛花,7月中旬成熟,生育期约113天,全年可生长 270天左右。中间偃麦草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可在裸露的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也可以在排水良好,酸碱适中的各类土壤上良好地生长。种子千粒重5.2g,每斤种子含9.7万粒。
饲用价值:中间偃麦草即可放牧,也可刈判晒制干草,产草较高,在北京地区一年可刈割2—3次,亩产鲜草1500—2250kg,可晒制干草500—750kg。要注意适期则,过早草质虽好,但产草量低。过晚,草质粗糙,适口性差,饲用价值低。一般以抽穗期为宜。在早春夏末可用以放牧,切忌重牧或频牧。中间偃麦草叶量丰富,草质优良,适口性好,牛、马、羊均喜食,抽穗期化学成分如表16—1,氨基酸含量见表16—2。
栽培要点:中间堰麦草较易种植,可用种子直播,也可用根茎无性繁殖。种子的发芽率可保持4—5年,在温度为5—7℃时可以发芽,在8—10℃的条件下发芽较快。在寒冷地区可春播,亦可在夏季趁雨抢插。在华北地区宜秋播,播前要翻耕平整土地,施人底B,掌握墒情,播和量每亩1000--1500g,条播行距30—40cm,播深3—4cm,播后镇压。中间偃麦草还可和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鹅观草等混播,尤其和豆科牧草混播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中间偃麦草种子较大,出苗迅速、齐全,但苗期生长缓慢,需及时清除杂草。比较耐干旱和贫瘠,但对水分尤其对氮肥反应敏感,在生长期间或刈割放牧后,适当浇水施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中间偃麦草不象扁穗冰草寿命长,但适时管理,可延长利用年限。
科名:禾本科 Gramineae
属名:偃麦草属 Elytrigia
5.中间偃麦草(禾本科图说)图版26:10-14
Elytrigia intermedia (Host) Nevski in Act. Inst. Bot. Acad. Sci. URSS 1: 14. 1933, et Syst. Pl. Vasc. 1: 14. 1934;禾本科图说412.图343. 1959.——Triticum intermedium Host, Gram. Austr. 3: 23. 1805——Agropyron intermedium (Host) Beauv. Ess. Agrost. 146. 1812.
多年生,具横走根茎。秆平滑无毛,高70-100厘米,径2-3毫米,具6-8节。叶鞘无毛,外侧边缘具纤毛,或秆基部常生细毛,长于或上部1-2节短于节间;叶舌截平,干膜质,长约0.5毫米;叶片质硬,上面粗糙或有时疏生微毛,下面较平滑,长13-34厘米,宽5-7毫米。穗状花序直立,长11-17厘米,宽约5毫米;穗轴节间长6-16毫米,棱边粗糙;小穗长10-15毫米,含3-6小花;颖长圆形,无毛,脉稍糙涩,先端截平且稍偏斜,具明显的5-7脉,长5-7毫米,宽2-3毫米,短于第一小花;外稃宽披针形,先端钝,有时微凹,平滑无毛,第一外稃长8-9毫米;内稃与外稃近等长,脊的上部具微细纤毛;花药黄色,长约5毫米。
我国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欧洲南部。
形态特征:中间偃麦草为禾本科偃麦草属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状茎。秆直立,粗壮,高70--130cm,具6—8节,宽片质硬形,长20—35cm,宽0.5--1.2cm,上面粗糙,下面较花序直立,长 20—30cm;穗轴节间长 6—16mm;小穗长10—15mm,含3—6小花;颖矩圆形,先端截子而稍偏斜,具5-7脉;外稃宽技针形,无毛;内稃与外稃等长(图16)。
地理分布:中间偃麦草原产于东欧,天然分布于高加索、中亚的东南部草原地带,1932年由苏联引入美国几年后引入加拿大,现成为北美洲西部干旱地区的重要栽培牧草。我国1974年开始引入,经在青海、内蒙古、北京及东北等地试种,普遍表现耐寒、耐旱,生长势强,再生性较好,株体高大,茎叶繁茂,在我国高寒、干旱及半干旱草原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草种。
生态特征:中间偃麦草抗逆性强。抗寒,在青海、西宁、内蒙古和东北大部地区可以安全越冬;耐旱,在年降雨量355mm的地区,可以良好的生长。耐盐,可在中轻度盐化土壤上生长。侵占性强,耐践踏,可以遍布土层中的匍匐根茎向四周扩展漫延,并且可在沟壑陡坡生长。中间偃麦草建植以后,由于根群密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的物理性状向好的方向转化。中间偃麦草喜冷凉气候,在北京试种,对夏季高温适应性差,在36—38℃的温度条件下,基本停止生长,部分叶片桔黄,播种当年有死苗现象,但可以越夏。春秋两季生长迅速,枝叶繁茂,秋末、冬初长势更旺、一直到12月下旬才进入枯萎期。中间偃麦草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试种,都可正常发育生长,以北京为例,一般在3月中旬返青,5月下旬抽穗,6月中旬盛花,7月中旬成熟,生育期约113天,全年可生长 270天左右。中间偃麦草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可在裸露的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也可以在排水良好,酸碱适中的各类土壤上良好地生长。种子千粒重5.2g,每斤种子含9.7万粒。
饲用价值:中间偃麦草即可放牧,也可刈判晒制干草,产草较高,在北京地区一年可刈割2—3次,亩产鲜草1500—2250kg,可晒制干草500—750kg。要注意适期则,过早草质虽好,但产草量低。过晚,草质粗糙,适口性差,饲用价值低。一般以抽穗期为宜。在早春夏末可用以放牧,切忌重牧或频牧。中间偃麦草叶量丰富,草质优良,适口性好,牛、马、羊均喜食,抽穗期化学成分如表16—1,氨基酸含量见表16—2。
栽培要点:中间堰麦草较易种植,可用种子直播,也可用根茎无性繁殖。种子的发芽率可保持4—5年,在温度为5—7℃时可以发芽,在8—10℃的条件下发芽较快。在寒冷地区可春播,亦可在夏季趁雨抢插。在华北地区宜秋播,播前要翻耕平整土地,施人底B,掌握墒情,播和量每亩1000--1500g,条播行距30—40cm,播深3—4cm,播后镇压。中间偃麦草还可和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鹅观草等混播,尤其和豆科牧草混播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中间偃麦草种子较大,出苗迅速、齐全,但苗期生长缓慢,需及时清除杂草。比较耐干旱和贫瘠,但对水分尤其对氮肥反应敏感,在生长期间或刈割放牧后,适当浇水施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中间偃麦草不象扁穗冰草寿命长,但适时管理,可延长利用年限。
- 濡炲秶澧块弲楦垮厴閸忓秶鏌呴弬鎵摜閻o拷 [04-07]
- 閻楀牏鎾煎宥囧⒖閸ヮ厽寮挎潻鎷屾懛鐏炵偘琚遍弬鎵潚閳ユ柡鈧棁銈块挊蹇撳暫瀹告繆鎽烽崪宀€鏀у蹇氭懛 [04-07]
- 闂堟帟妫屾妯哄斧閸栨牜鐓堕弬鐗堟綏閺傛瑦褰佹笟娑欐緱鐏炵偟鏁撻悧鈺佹勾閻炲棙绱ㄩ崠鏍ㄦ煀缁捐法鍌� [04-07]
- 濡炲秶澧块柆妞剧炊婢舵碍鐗遍幀褎鏆i崥鍫濆瀻閺嬫劖鏁幘鎴斺偓婊咁儑娑撳鐎垾婵呯箽閹躲倕婀存担鎾堕兇閻ㄥ嫪绱崠鏍х紦鐠侊拷 [04-07]
- 閸斻劍顦查悧鈺佸彙鏉╂稑瀵查敍姘剁彯鐏炶鲸顦查悧鈺€鍚夌憗鍛簚閸掑墎娈戦柆妞剧炊娑撳海鏁撻幀浣叫掗弸锟� [04-07]
- 閹存劙鍏橀悽鐔哄⒖閹碘偓瀵版劖灏濋崶銏ゆЕ閸︺劍顦查悧鈺冨⒖缁夊秶鏅梽鎰瑢缂佸瓨瀵旈張鍝勫煑閻梻鈹掓稉顓炲絿瀵版绻樼仦锟� [04-07]
- 閵嗗﹣绨崡妤侇槻鐞氼偀鈧梻鏁撻幀浣风瑢閻㈢喓澧块崷鎵倞鐟欙綀顕伴妴瀣毉閻楀牞绱濈仦鏇犲箛濡炲秷顫﹂悳瀣禇姒勫懎濮� [03-15]
- 濞喲勫簥娑撴粌宕¢柈銊ュ絺閻滄澘鏀ぐ銏㈩潠閺傛澘鐫橀垾鏂衡偓鏂垮崥闁插氦濮栨ス璇茬潣 [03-15]
- 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及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研究
- 小麦新抗源CH5383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
- 多年生小麦杂种F5 代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 小偃麦渗入系抗条锈性评价及细胞学鉴定
- 辐照花粉对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及其胚胎发育的影响
- 小偃麦的选育及其形成途径的研究
-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构成研究
- 小麦新抗源CH223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及细胞学鉴定
- 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创制小麦- 中间偃麦草纯合易位系
- 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与杀配子材料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 抗条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的生化与分子标记
- 小麦—中间偃麦草抗条锈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 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条锈病抗性的研究
- 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在Ⅴ.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及回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 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 长穗偃麦草与中间偃麦草杂种成熟胚离体培养与再生体系的建立
-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的分析比较
- 寒地多年生小麦的选育与细胞遗传学分析
- 组织特异表达启动子RSS1P在转TiERF1基因小麦中的应用
- 小麦抗病基因类似序列BRG1的分离与功能分析
- 应用GISH与STS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端体系
- 来自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的类反转录转座子片段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型研究
- 中间堰麦草与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性状特点的研究
- 源于L1的小麦抗黄矮病基因的特异PCR标记及辅助育种的研究
- 利用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离黄矮病抗性候选基因克隆
- 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杂种配子形成途径的细胞学研究
- 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农艺性状HMW-GS及GISH鉴定
- 禾本科小麦族三个物种的核型及进化关系分析
- 抗白粉病耐盐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山农120211’的鉴定
- 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和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 病原诱导的中间偃麦草ERF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
- 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及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
- 小麦–中间偃麦草渗入系抗白粉病基因PmCH7124的分子定位
- 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及其杂种F1代同工酶研究
- 抗条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华山新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 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性状特点的研究
- 用分子标记定位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抗黄矮病基因
-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AI-27中附加染色体的显微切割及特异性探针的筛选
- 中间偃麦草和硬粒小麦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利用
- 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解剖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 美国蓝茎冰草、中间偃麦草、高冰草引种试验
- 基于RNA-seq技术开发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
- 一个多抗小麦-中间偃麦草新种质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 小麦-中间偃麦草抗条锈病渗入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 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 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的鉴定与分析
- 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中233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08-738的鉴定
- 中间偃麦草抗病相关基因TiERF1与TiDPK1的分离与功能研究
- 抗条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
- 中间偃麦草苗期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
- 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 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 中间偃麦草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分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鉴定研究
- 中间偃麦草优良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利用
- 中间偃麦草NPR1同源基因TiNH1的分离和特性分析
- 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细胞学和SSR标记鉴定
- 四个源于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稳定品系的染色体结构鉴定
-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08-738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研究
- 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附加系13-337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 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白粉病小麦品系08-723的分子细胞学研究
- 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及其杂交种抗旱性评价
- 中间偃麦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导入及其抗性评价
-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选育及细胞生物学鉴定
- 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 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及其杂种F1的形态特征和抗逆性研究
-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矮秆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属间杂交衍生后代的核型鉴定及异附加系TAI 1-4的转录组分析
- 中间偃麦草单条染色体分离及体外扩增
- 用顺序GISH-FISH技术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易位系
- 异源细胞质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的培育与荧光原位杂交鉴定
- 在小麦育种中利用偃麦草抗病特性的研究
-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臂7Ai-1L端体的细胞遗传学鉴定及显微分离与克隆
-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2Ai-2特异PCR新标记的建立和St基因组特异序列的克隆
- 利用Sod同工酶和RAPD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
-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异附加系的选育及分子细胞遗传鉴定
-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rRNA基因位点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