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毛杜鹃Rhododendron simulans (Tagg et Forrest ) Chamb.
种中文名:裂毛杜鹃
种拉丁名:Rhododendron simulans (Tagg et Forrest ) Chamb.
种别名 :
..............更多图片:
国内分布:产四川西南部。生于海拔3 650—4 000米的杜鹃丛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木里。
海 拔:3650-4000
命名来源:[not .bot . gard.edinb. 39: 343. 1982]
中国植物志:57(2):201
亚组中文名:大理杜鹃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组中文名:常绿杜鹃组
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亚属中文名:常绿杜鹃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属中文名:杜鹃属
属拉丁名:Rhododendron
亚科中文名:杜鹃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约2米;幼枝疏被丛卷毛或无毛,直径6—7毫米。叶革质,卵状椭圆 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5—9.5厘米,宽3—5厘米,无端短尖,具小尖头,基部圆形或略 呈心形,边缘稍反卷,上面无毛,有时中脉槽内行毛被痕迹,侧脉14—15对,微凹,下 面有两层毛被,上层毛被厚,绵毛状,山淡黄棕色分枝毛组成,成长后多少分裂,下层毛 被紧密,淡棕色,中脉凸起,被毛,侧脉隐藏十毛被内;叶柄长1.5—2厘米,上面有细 沟,下面圆形, 无毛。顶生总状伞形花序, 有花7—10朵,总轴长1—1.2厘米, 无毛; 花梗长2—2.5厘米,疏被分枝短柔毛;花萼长4—8毫米,5裂,裂片窄长圆形,边缘多 少有睫毛;花冠漏斗状钟形,长4—5厘米,白色微红,里面一侧有深红色斑点,基部有 稀疏的微柔毛, 裂片5,近圆形, 长1.5厘米,宽2.2厘米,顶端微缺;雄蕊10,不等 长,长1—3厘米,花丝基部疏被白色微柔毛,花药长圆形,淡黄褐色,长2毫米;雌蕊 比花冠略短;子房长圆柱形,具槽,长7—8毫米,直径3毫米, 密被棕色分枝微硬毛, 间或混生短柄腺体,花柱无毛,柱头头状。果未见。 花期6月。
产地分布:产四川西南部。生于海拔3 650—4 000米的杜鹃丛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木里。
本种提示:本种的叶通常卵状椭圆形,基部呈心形,下面毛被厚,常分裂而不脱落, 花萼长4—8毫米,易与相近种区别。
参考文献:Rhododendron simulans(Tagg et Forrest)Chamb.In Not.Bot.Gard.Edinb. 39:343.1982.——R.Mimetes Tagg et Forrest var.Simulans Tagg et Forrest in Not.Bot.Gard.Edinb.15:316.1927;Tagg in Stevenson,Spec.Rhodod. 647.1930;Cullen et Chamb. In Not. Bot. Gard. Edinb. 36:120, 1978
亚组概述: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in Englers Bot.Jahrb. 74:550. 1949;CuHen et Chamb. 1n Not. Bot. Gard. Edinb. 36:11S. 1978; Chamb. In Not.Bot. Gnrd.Edinb. 39:333. 1982.——Ser- Lacteum sensu Tagg 1n Stevenson,Spec.Rhodod.370. 1930.——Set. Taliense Sel3S11 Tagg in ibid. 628. 1930.——Subsect.Lactea Sleumer in ibJd. 549. 1949. 灌木或小乔木;幼枝无毛或被密毛,有时还有具柄腺体。成叶上面无毛,通常平滑,稀成泡状皱纹,下面有一层或两层毛被,由分枝毛,放射状毛或簇状毛组成,通常厚,绵 毛状或毡毛状,锈红色、黄褐色至黄色,稀白色,但有时毛被稀疏甚至无毛。花亭通常密 集,有花5—20朵,总轴缩短;花萼杯状,小或大,花冠质薄,5(--7)裂,钟形或漏斗 状钟形,白色。粉红色至蔷薇色或黄色,常具明显的斑点;雄蕊10(--14);子房无毛或 被毛或具腺体和柔毛或仪具腺体;花柱无毛,稀具腺体。 本亚组的模式种:大理杜鹃R.Taliense Franch. 本亚组共54种,5亚种,11变种,我同全有。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四川、云南、西 藏,向北分布达于陕西、甘肃、青海, 个别补经贵州而分布于安徽,1种向南分布于缅 甸。另1种分布于不丹、锡金和尼泊尔。
本组概述:Sect.Ponticum G.Don,* Gen.Hist.3:843.1834.—— Sect.Leiorrhodium Rehd.In Journ.Arn.Arb.15;269.1934. 组的特征同亚属。 Sleumer in Bot.Jahrb.74(4):542—550.1949.将本组分成21亚组(Subsection), 而Cullen & Chamberlain in Not.Bot.Gard. Edinb.36.37. 1978—1979.将本 组改分成24亚组(Subsection).本书综合了以上两种意见,略有调整,分成13亚组 (Subsection)将Subsect.Venator Chamb.仍放入星毛杜鹃亚组Subsect.Parishia Sleumer内。 本组共有267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亚洲东南部,少数种类分布于欧洲及北美洲。 我国有251种,多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少数种类向东分布至台湾;在我国西南部山区,海 拔2 000—3 500米的中山地带,常有纯杜鹃林分布,在贵州西部、黔西、大方及毕节三 县,更是杜鹃林连成一片,绵延百余里,成为我国特有而著名的“百里杜鹃林”.每当春末 夏初,各种杜鹃花争相开放,千姿百态,色彩缤粉,汇成花海,持续达一月之久,景色十 分壮观。组的模式种:Rhodendron ponticum Linn.本组的杜鹃花、叶常绿,花形较大,色彩艳丽,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各国已广泛引种栽培,尤以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最为普遍。我国的庐山植物园、四川灌县的华西树木保护中心、昆明植物园及杭州植物园栽培较多,有一定规模。此外,其木材细密可以用于制造器具及精细雕刻。产于青海的陇蜀杜鹃R.przewalskii Maxim、产于华南的岭南杜鹃R.mariae Hance的叶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产于长江流域各省的羊踯躅R.molle G.Don有毒,也可以做药用。大白杜鹃R.decorum Franch的花在滇、川、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做蔬菜供食用。
亚属概述:Subgen.Hymenanthes(Blume) K.Koch,Dendrol-ogle 2:170.1872;Chamb.In Not.Bot.Gard.Edinb.39:219.1982.——Gen.Hymenanthes Blume,Bijdragen Fl.Nederlandsch lndie 862.1826.——Subgen.Eurhododedron auct.Plur,incl.Sleumer 1949,non K.Koch 1872. 常绿灌木至乔木,稀为匍匐状小灌木.叶革质,较大,常椭圆形至宽披针形或近于圆 形,无毛至下面具各式毛被,稀具腺体或上面有蜡质,无鳞片。顶生总状伞形花序,常多 花,稀仅有1—2花;花萼小,环状,稀增大发育成杯状,绿色或红色,5(--6--8)裂; 花冠较人,钟状,管状,漏斗状,稀杯状或碟状,粉红色、白色、红色至紫红色,稀黄 色,基部有深色的蜜腺囊或否,5裂,稀6—8裂;雄蕊常为花冠裂片的1倍,通常10, 稀11—20,不等长;子房常圆柱形或卵圆形,无毛或具稀或密的各式毛被,稀具腺体,5 —18室;花柱细长,常无毛或通顶被毛或腺体。蒴果圆柱形,直或弯曲,被毛或否,成 熟后室间开裂;种子多数,周边常具膜质的薄翅。 亚属的模式种:Rhododendron.Japomcum(Blume)Schneid.(Hymenanthes japon- icum Blume) 本亚属仅有1组。
本属概述:L.Sp.Pl.392. 1753;Benth.Et Hook.F.Gert.Pl 2(2):599. 1876;Drude in Engler u. Ptantl,Nat. Pflanzenfam. 4(1):35. 1889;Sleumer in Bot.Jahrb.Syst.74(4):511—553.1949;Cullen et Chamh.In Not.Bot.Gard.Edinb.36: 105——126.1978 et 37: 327——338.1979;Cullen inibid.39:1——207 1980;Chamb.In ibid. 39:209——486.1982. 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成垫状,地坐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鳞片。叶 常绿或落叶、半落叶,互生,全缘,稀有不明显的小齿。花芽被多数形态大小有变异的 芽鳞。花:显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伞形总、状或短总状花序,稀单花,通常顶生,少 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环状尤明显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状、钟状、管状或高 脚碟状,整齐或略两则对称,5(--6--8)裂,裂片在芽内覆瓦状;雄蕊5—10,通常 10,稀15--20(--27),着生花冠基部,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或为略微偏斜的孔 裂;花盘多少增厚而显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细 长劲直或粗短而弯弓状,宿存。蒴果自顶部向下室间开裂,果瓣木质,少有质薄者开裂 后果瓣多少扭曲。种子多数,细小,纺锤形,具膜质薄翅,或种子两端有明显或不明显 的鳍状翅,或无翅但两端具狭长或尾状附属物。属的模式种: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约96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主产东亚和东南亚,形成本属的两个 分布中心,2种分布至北极地区,1种产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不产。我国约542种 (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但集中产于西南、华南。 本届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属,也是中国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中的大属之一。本属植 物在园艺学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19世纪中期,J.D.Hooker从锚金发现并引回英国 30种杜鹃开始,至20世纪G.Forrest、俞德浚等人在中国西南的采集活动以来,杜鹃 属植物大量被发现,被引种栽培的杜鹃已不下600种,遍及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杜鹃属 植物在自然界杂交现象普遍,栽培条件下亦易于杂交变异,大量的杂交种不断被育出, 且观赏价值胜可:野生种。 由H.F.Tagg.J.Hutchinson,A.Rehder三人合作做出、经英国杜鹃协会于1930 年出版的《The Species of Rhododendron》,首次汇编了已知的世界杜鹃属850余种,但 全书划分45个系(series)的编排尚不能反映本属的分类系统。H.Sleumer于1949年 提出世界杜鹃属分为8个亚属及亚属下分组、业组的全面的分类系统。J.Cullen和D. P.Chamberlain(1978)在此基础上略有修订,即将有鳞的3个亚属(Subgen.Pseu- dazalea,Subgen.Pseudorhodorastrum,Subgen,Rhodorastrum)归并到杜鹃亚属作亚组 等级,提出5个亚届的观点。随后W.R.Philipson(1980)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将原置 于马银花亚属Azalcastrum的2个组:5cct.Candidastrum(产北美),Sect,Mumeazalea (产日本)分别独立成亚属,并按A.Gray(1878)将云间杜鹃属Therorhodion(Maxim.) Gray作为本属的一个亚属,提出又一8个亚属的系统。本志采纳的是H.Sleumer的系 统概念和A.Gray的观点,将国有杜鹃种类分为9个亚属。
亚科概述: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 灌木或乔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叶片全缘,稀有细齿;花小至显著大,1或多花组成总状或伞形总状花序;花通常5数,少有4—6—8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合瓣,稀有离生;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稀纵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间开裂;种子无翅或有窄翅,有时两端有尾状附属物。 约含16属,产欧洲、亚洲、美洲,主产北半球温带,少数属、种环北极分布,也有少数属、种分布亚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仅1种产澳大利亚,非洲不产。我国有4属:杜香属、杉叶杜属、松毛翠属、杜鹃属。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亚科概述: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 灌木或乔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叶片全缘,稀有细齿;花小至显著大,1或多花组成总状或伞形总状花序;花通常5数,少有4—6—8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合瓣,稀有离生;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稀纵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间开裂;种子无翅或有窄翅,有时两端有尾状附属物。 约含16属,产欧洲、亚洲、美洲,主产北半球温带,少数属、种环北极分布,也有少数属、种分布亚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仅1种产澳大利亚,非洲不产。我国有4属:杜香属、杉叶杜属、松毛翠属、杜鹃属。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种拉丁名:Rhododendron simulans (Tagg et Forrest ) Chamb.
种别名 :
![]() |
国内分布:产四川西南部。生于海拔3 650—4 000米的杜鹃丛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木里。
海 拔:3650-4000
命名来源:[not .bot . gard.edinb. 39: 343. 1982]
中国植物志:57(2):201
亚组中文名:大理杜鹃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组中文名:常绿杜鹃组
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亚属中文名:常绿杜鹃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属中文名:杜鹃属
属拉丁名:Rhododendron
亚科中文名:杜鹃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约2米;幼枝疏被丛卷毛或无毛,直径6—7毫米。叶革质,卵状椭圆 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5—9.5厘米,宽3—5厘米,无端短尖,具小尖头,基部圆形或略 呈心形,边缘稍反卷,上面无毛,有时中脉槽内行毛被痕迹,侧脉14—15对,微凹,下 面有两层毛被,上层毛被厚,绵毛状,山淡黄棕色分枝毛组成,成长后多少分裂,下层毛 被紧密,淡棕色,中脉凸起,被毛,侧脉隐藏十毛被内;叶柄长1.5—2厘米,上面有细 沟,下面圆形, 无毛。顶生总状伞形花序, 有花7—10朵,总轴长1—1.2厘米, 无毛; 花梗长2—2.5厘米,疏被分枝短柔毛;花萼长4—8毫米,5裂,裂片窄长圆形,边缘多 少有睫毛;花冠漏斗状钟形,长4—5厘米,白色微红,里面一侧有深红色斑点,基部有 稀疏的微柔毛, 裂片5,近圆形, 长1.5厘米,宽2.2厘米,顶端微缺;雄蕊10,不等 长,长1—3厘米,花丝基部疏被白色微柔毛,花药长圆形,淡黄褐色,长2毫米;雌蕊 比花冠略短;子房长圆柱形,具槽,长7—8毫米,直径3毫米, 密被棕色分枝微硬毛, 间或混生短柄腺体,花柱无毛,柱头头状。果未见。 花期6月。
产地分布:产四川西南部。生于海拔3 650—4 000米的杜鹃丛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木里。
本种提示:本种的叶通常卵状椭圆形,基部呈心形,下面毛被厚,常分裂而不脱落, 花萼长4—8毫米,易与相近种区别。
参考文献:Rhododendron simulans(Tagg et Forrest)Chamb.In Not.Bot.Gard.Edinb. 39:343.1982.——R.Mimetes Tagg et Forrest var.Simulans Tagg et Forrest in Not.Bot.Gard.Edinb.15:316.1927;Tagg in Stevenson,Spec.Rhodod. 647.1930;Cullen et Chamb. In Not. Bot. Gard. Edinb. 36:120, 1978
亚组概述: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in Englers Bot.Jahrb. 74:550. 1949;CuHen et Chamb. 1n Not. Bot. Gard. Edinb. 36:11S. 1978; Chamb. In Not.Bot. Gnrd.Edinb. 39:333. 1982.——Ser- Lacteum sensu Tagg 1n Stevenson,Spec.Rhodod.370. 1930.——Set. Taliense Sel3S11 Tagg in ibid. 628. 1930.——Subsect.Lactea Sleumer in ibJd. 549. 1949. 灌木或小乔木;幼枝无毛或被密毛,有时还有具柄腺体。成叶上面无毛,通常平滑,稀成泡状皱纹,下面有一层或两层毛被,由分枝毛,放射状毛或簇状毛组成,通常厚,绵 毛状或毡毛状,锈红色、黄褐色至黄色,稀白色,但有时毛被稀疏甚至无毛。花亭通常密 集,有花5—20朵,总轴缩短;花萼杯状,小或大,花冠质薄,5(--7)裂,钟形或漏斗 状钟形,白色。粉红色至蔷薇色或黄色,常具明显的斑点;雄蕊10(--14);子房无毛或 被毛或具腺体和柔毛或仪具腺体;花柱无毛,稀具腺体。 本亚组的模式种:大理杜鹃R.Taliense Franch. 本亚组共54种,5亚种,11变种,我同全有。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四川、云南、西 藏,向北分布达于陕西、甘肃、青海, 个别补经贵州而分布于安徽,1种向南分布于缅 甸。另1种分布于不丹、锡金和尼泊尔。
本组概述:Sect.Ponticum G.Don,* Gen.Hist.3:843.1834.—— Sect.Leiorrhodium Rehd.In Journ.Arn.Arb.15;269.1934. 组的特征同亚属。 Sleumer in Bot.Jahrb.74(4):542—550.1949.将本组分成21亚组(Subsection), 而Cullen & Chamberlain in Not.Bot.Gard. Edinb.36.37. 1978—1979.将本 组改分成24亚组(Subsection).本书综合了以上两种意见,略有调整,分成13亚组 (Subsection)将Subsect.Venator Chamb.仍放入星毛杜鹃亚组Subsect.Parishia Sleumer内。 本组共有267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亚洲东南部,少数种类分布于欧洲及北美洲。 我国有251种,多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少数种类向东分布至台湾;在我国西南部山区,海 拔2 000—3 500米的中山地带,常有纯杜鹃林分布,在贵州西部、黔西、大方及毕节三 县,更是杜鹃林连成一片,绵延百余里,成为我国特有而著名的“百里杜鹃林”.每当春末 夏初,各种杜鹃花争相开放,千姿百态,色彩缤粉,汇成花海,持续达一月之久,景色十 分壮观。组的模式种:Rhodendron ponticum Linn.本组的杜鹃花、叶常绿,花形较大,色彩艳丽,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各国已广泛引种栽培,尤以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最为普遍。我国的庐山植物园、四川灌县的华西树木保护中心、昆明植物园及杭州植物园栽培较多,有一定规模。此外,其木材细密可以用于制造器具及精细雕刻。产于青海的陇蜀杜鹃R.przewalskii Maxim、产于华南的岭南杜鹃R.mariae Hance的叶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产于长江流域各省的羊踯躅R.molle G.Don有毒,也可以做药用。大白杜鹃R.decorum Franch的花在滇、川、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做蔬菜供食用。
亚属概述:Subgen.Hymenanthes(Blume) K.Koch,Dendrol-ogle 2:170.1872;Chamb.In Not.Bot.Gard.Edinb.39:219.1982.——Gen.Hymenanthes Blume,Bijdragen Fl.Nederlandsch lndie 862.1826.——Subgen.Eurhododedron auct.Plur,incl.Sleumer 1949,non K.Koch 1872. 常绿灌木至乔木,稀为匍匐状小灌木.叶革质,较大,常椭圆形至宽披针形或近于圆 形,无毛至下面具各式毛被,稀具腺体或上面有蜡质,无鳞片。顶生总状伞形花序,常多 花,稀仅有1—2花;花萼小,环状,稀增大发育成杯状,绿色或红色,5(--6--8)裂; 花冠较人,钟状,管状,漏斗状,稀杯状或碟状,粉红色、白色、红色至紫红色,稀黄 色,基部有深色的蜜腺囊或否,5裂,稀6—8裂;雄蕊常为花冠裂片的1倍,通常10, 稀11—20,不等长;子房常圆柱形或卵圆形,无毛或具稀或密的各式毛被,稀具腺体,5 —18室;花柱细长,常无毛或通顶被毛或腺体。蒴果圆柱形,直或弯曲,被毛或否,成 熟后室间开裂;种子多数,周边常具膜质的薄翅。 亚属的模式种:Rhododendron.Japomcum(Blume)Schneid.(Hymenanthes japon- icum Blume) 本亚属仅有1组。
本属概述:L.Sp.Pl.392. 1753;Benth.Et Hook.F.Gert.Pl 2(2):599. 1876;Drude in Engler u. Ptantl,Nat. Pflanzenfam. 4(1):35. 1889;Sleumer in Bot.Jahrb.Syst.74(4):511—553.1949;Cullen et Chamh.In Not.Bot.Gard.Edinb.36: 105——126.1978 et 37: 327——338.1979;Cullen inibid.39:1——207 1980;Chamb.In ibid. 39:209——486.1982. 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成垫状,地坐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鳞片。叶 常绿或落叶、半落叶,互生,全缘,稀有不明显的小齿。花芽被多数形态大小有变异的 芽鳞。花:显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伞形总、状或短总状花序,稀单花,通常顶生,少 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环状尤明显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状、钟状、管状或高 脚碟状,整齐或略两则对称,5(--6--8)裂,裂片在芽内覆瓦状;雄蕊5—10,通常 10,稀15--20(--27),着生花冠基部,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或为略微偏斜的孔 裂;花盘多少增厚而显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细 长劲直或粗短而弯弓状,宿存。蒴果自顶部向下室间开裂,果瓣木质,少有质薄者开裂 后果瓣多少扭曲。种子多数,细小,纺锤形,具膜质薄翅,或种子两端有明显或不明显 的鳍状翅,或无翅但两端具狭长或尾状附属物。属的模式种: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约96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主产东亚和东南亚,形成本属的两个 分布中心,2种分布至北极地区,1种产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不产。我国约542种 (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但集中产于西南、华南。 本届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属,也是中国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中的大属之一。本属植 物在园艺学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19世纪中期,J.D.Hooker从锚金发现并引回英国 30种杜鹃开始,至20世纪G.Forrest、俞德浚等人在中国西南的采集活动以来,杜鹃 属植物大量被发现,被引种栽培的杜鹃已不下600种,遍及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杜鹃属 植物在自然界杂交现象普遍,栽培条件下亦易于杂交变异,大量的杂交种不断被育出, 且观赏价值胜可:野生种。 由H.F.Tagg.J.Hutchinson,A.Rehder三人合作做出、经英国杜鹃协会于1930 年出版的《The Species of Rhododendron》,首次汇编了已知的世界杜鹃属850余种,但 全书划分45个系(series)的编排尚不能反映本属的分类系统。H.Sleumer于1949年 提出世界杜鹃属分为8个亚属及亚属下分组、业组的全面的分类系统。J.Cullen和D. P.Chamberlain(1978)在此基础上略有修订,即将有鳞的3个亚属(Subgen.Pseu- dazalea,Subgen.Pseudorhodorastrum,Subgen,Rhodorastrum)归并到杜鹃亚属作亚组 等级,提出5个亚届的观点。随后W.R.Philipson(1980)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将原置 于马银花亚属Azalcastrum的2个组:5cct.Candidastrum(产北美),Sect,Mumeazalea (产日本)分别独立成亚属,并按A.Gray(1878)将云间杜鹃属Therorhodion(Maxim.) Gray作为本属的一个亚属,提出又一8个亚属的系统。本志采纳的是H.Sleumer的系 统概念和A.Gray的观点,将国有杜鹃种类分为9个亚属。
亚科概述: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 灌木或乔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叶片全缘,稀有细齿;花小至显著大,1或多花组成总状或伞形总状花序;花通常5数,少有4—6—8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合瓣,稀有离生;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稀纵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间开裂;种子无翅或有窄翅,有时两端有尾状附属物。 约含16属,产欧洲、亚洲、美洲,主产北半球温带,少数属、种环北极分布,也有少数属、种分布亚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仅1种产澳大利亚,非洲不产。我国有4属:杜香属、杉叶杜属、松毛翠属、杜鹃属。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亚科概述: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 灌木或乔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叶片全缘,稀有细齿;花小至显著大,1或多花组成总状或伞形总状花序;花通常5数,少有4—6—8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合瓣,稀有离生;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稀纵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间开裂;种子无翅或有窄翅,有时两端有尾状附属物。 约含16属,产欧洲、亚洲、美洲,主产北半球温带,少数属、种环北极分布,也有少数属、种分布亚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仅1种产澳大利亚,非洲不产。我国有4属:杜香属、杉叶杜属、松毛翠属、杜鹃属。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 濠电姷顣槐鏇㈠磻濞戞氨鐭撻柤绋跨仛濞呯娀鏌涜椤ㄥ懘鎮块幆顬棃鏁冮埀顒勬倶濠靛鍌ㄩ柟缁㈠枟閻撴洟鐓崶銊﹀暗閼叉牠姊洪崫鍕闁硅櫕锚椤曪綁顢楅崟顐ゎ吋濡炪倖姊婚崑鎾诲箟閹间焦鈷戝ù鍏肩懅缁夊爼鏌熼崙銈嗗 [04-07]
- 闂傚倷鑳剁划顖炪€冮崨瀛樺亱闊洦绋戠粻濠氭煟閹惧啿鐦ㄦ繛鎾瑰吹閳ь剙绠嶉崕鍗灻洪妶澶婄厱闁哄稁鍘介悡鏇㈡煏婢舵ê鏋涙鐐搭殘閳ь剚顔栭崰妤冣偓绗涘啞缂氬┑鐘宠壘缁狀垶鎮橀悙闈涗壕闁搞倕锕弻锝堢疀閺囩偘鎴烽梺绋款儐宀e潡骞冮鈧弻鍡楊吋閸涱噮妫熼梻浣筋潐椤旀牠宕抽鍧氱細婵ǹ鍩栭悡鍐煏婢舵盯妾柣鎾寸洴閺屽秷顧侀柛鎾磋壘铻炲〒姘e亾濠碘€崇埣瀹曠ǹ螖娴e摜妾梻濠庡亜濞诧箓骞愰幖浣告辈妞ゆ劑鍊愰崑鎾绘偡閻楀牆鏆堢紓浣筋嚙濡繈鐛Δ鍛€婚柦妯侯槹閵囨繈鎮楅崗澶婁壕闂侀€炲苯澧寸€殿喓鍔忛ˇ鍙夈亜椤愶絿绠氱紒鐘崇☉椤繈顢橀悢閿嬬杹 [04-07]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佹偋婵犲嫭鏆滈柣鏃囧仱濞戞矮娌紓浣靛灪閻h鈹戦埥鍡楃仩闁圭⒈鍋婂顒冾樄闁哄本鐩浠嬪Ω瑜嶉埛鍫ユ⒑缂佹ɑ灏柣鏍帶椤曪綁顢楅崟顒€浜遍梺鍓插亞閸犳挾绮欓崟顖涒拺闁告繂瀚埀顒€缍婇幃鐑芥晝娴e吀姹楁繛杈剧到濠€閬嶆偡鐟欏嫮绠鹃柟瀵稿仧閹冲嫮绱掗崼鏇氭喚闁诡喗锕㈤幃娆撴濞戞鍩涢梻浣芥〃閻掞箓骞戦崶顒€绠栫憸鏃堝春閳╁啯濯撮柣鐔告緲閻熷酣姊绘担钘夊惞闁稿绋戣灋婵炲棙鍨堕~鏇㈡煏婵炵偓娅呯紒鈧畝鍕厸鐎广儱鍟俊浠嬫煟閹绢垰浜剧紓鍌氬€烽悞锕€鐣峰Ο琛℃灃闁哄洢鍨圭壕濂告煥閻曞倹瀚� [04-07]
- 濠电姷顣槐鏇㈠磻濞戞氨鐭撻柤绋跨仛濞呯娀鏌涜椤ㄥ棝鎮為崗闂寸箚闁绘劖褰冮埛鏃堟煟閹邦剨宸ユい顓炴健閹虫粓鎮藉▓鎸庢闂備胶绮〃濠冪閸洜宓侀柍褜鍓涢幉鍛婃償閵娿儲杈堥梺鎸庣箓椤︻垳鎲撮敃鍌涚厱妞ゆ劧绲跨粻鎾绘煟鎼粹槅鐓奸柡宀嬬磿閳ь剨缍嗛崑鍕叏閸儲鐓涘〒姘搐濞呭秵顨ラ悙杈捐€挎鐐差儔瀵剟宕崟顏勵棜婵犵數濮撮敃銈夊箯鐎n喖纾块柟瀛樼妇濡插牓鏌熼悙顒€澧俊鎻掔秺閺岋絾鎯旈鐓庘拫闂佹悶鍔嶉崕鎶藉煘閹达箑宸濇い鏍ㄧ矤閸熷秹姊绘担渚敯缂傚牅鍗冲畷鎰板即閻戝洩鈧潡鎮楀☉娅虫垶鍒婇幘顔界厵闁诡垎鍛厽闂佺ǹ绻愬ú顓㈠蓟閿濆惟闁靛鍎烘禒鍦磽娓氣偓绾悂宕i崘銊ф殾闁绘ǹ顕ч崘鈧悷婊冪箳濡叉劙鏁冮崒娑樹化婵炴挻鑹鹃敃銉р偓姘炬嫹 [04-07]
- 闂傚倷绀侀幉锟犲蓟閿濆绀夌€广儱锛嗛崶顒€钃熼柕澶涚畱娴滈亶姊虹€圭姵銆冪紒鈧担濮愪汗婵炲棙鎸哥痪褔鏌嶉崫鍕偓濠氬煡婢舵劖鍊甸柛顭戝亞閸欌偓闂佽桨绀佺粔鎾綖濠靛绀堝ù锝嗙摃閹奉偊姊虹拠鑼闁稿濮甸妵鏃堝箹娴b偓閸ヮ剙钃熼柕澶涚畱娴滈亶姊虹€圭姰鈧偓闁稿鎹囬弻娑橆潩椤掑楔闂佺懓寮堕〃濠傜暦閵娾晩鏁婇柣锝呯灱濮o綁姊绘担鍛婂暈閻㈩垱甯楅弲鑸垫償閳锯偓閺嬫棃鏌熸潏楣冩闁绘帒鍚嬫穱濠囨倷閹绘巻鎸冮梺缁樺姇閿曘倝鍩ユ径鎰闁惧浚鍋呭畷鎶芥⒑鏉炴壆鍔嶉柟鐟版喘閻涱噣鍩€椤掆偓闇夐柨婵嗘噹瀵ゆ椽鏌熼悜姗嗘當闁告垹濞€閺屻劑鎮ら崒娑橆伓 [04-07]
-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绀夋繛鍡樻尭缁€鍌涙叏濡炶浜鹃梺璇″枙缁瑩骞冮姀銈呬紶闁告洏鍔嶇€垫﹢姊绘担鍛婅础妞わ絼绮欏畷鎴﹀箻閸ㄦ稑浜鹃柣銏ゆ涧椤eジ鏌涢弮鈧悧婊勭缁嬪簱鏀介悗锝庝簽閸婄偤姊洪棃娑氱疄闁稿﹥鐗為·鍌炴⒒娓氣偓濞艰崵鎷归悢鐓庣鐎广儱锛嗛崶顒€钃熼柕澶涚畱娴滈亶姊洪崘鍙夋儓闁哥噥鍋婇崺娑㈠冀椤愩倗锛滄繝銏f硾閿曪箒鍊撮梻浣告惈閹峰宕戞繝鍌ゆ綎濞寸姴顑呯粻娑欍亜韫囨挻顥犻柟鑼舵硶缁辨捇宕掑▎鎴М闂佸鏉垮闁逞屽墮閻忔艾螞閸愵煈鍤曢柣銏⑶规导鐘绘煕閺囥劌浜為柛姗嗗墴濮婂搫煤鐠囧弶鐏嶅┑顔硷工椤兘宕洪悙鍝勭闁规儳鐏堥弸鏍ь渻閵堝棙灏甸柛瀣〒瀵板﹦鎹勯妸銏犱壕闁汇垽娼ч。鍏笺亜閵娿儺妲洪柟骞垮灩铻i梻鍌氱摠閸曞啴姊虹捄銊ユ珢闁瑰嚖鎷� [04-07]
- 闂傚倷绶氬ḿ褍螞濡ゅ懏鏅濋柨婵嗘穿婵櫕銇勯弽顐粶缁绢厸鍋撴繝寰锋澘鈧挾娆㈤垾婢勶絾绻濆顓炰哗濠殿喗岣块崢褎绂嶉幇鐗堢厓鐟滄粓宕滃顒夋綎濠电姵鑹鹃弸渚€鏌熼幑鎰靛殭缂佺姵鍨甸湁闁挎繂顦藉Λ鎴︽煟閻旀潙鐏查柡宀嬬秮婵偓闁靛繒濮甸悘浣圭節閳封偓閸愨晛浠撮悗瑙勬礈閸忔﹢鐛澶樻晩闁芥ê顦崑鎾绘倷閻戞ê浠┑鐐叉閻熝呯矓椤掍降浜滈柡鍥ㄨ壘瀹撳棗鈹戦垾鎰佸殶闁逞屽墾缂嶅棙绂嶅⿰鍐冩帗寰勯幇顓犲幗濠德板€愰崑鎾绘煟濡ゅ啫浠ф俊鍙夊姇閳规垿宕煎⿰鍕闂備礁鎼ú銊︽叏鐎靛摜涓嶆繛鎴炵懁缁诲棝鏌i幇顖氱毢閸熺ǹ顪冮妶搴′壕缂佺姵鎹囬獮鍐ㄧ暦閸ワ絽浜鹃柨婵嗙凹缁ㄨ偐绱掗崒姘悙妞ゎ偅顨婂畷鐔碱敃閿濆懏顏犲┑鐘愁問閸n垶骞忛敓锟� [03-15]
- 濠电姷鏁搁崑娑㈠蓟瀹€鍕妞ゆ劑鍊曢幖绋库攽閻愭潙鐏﹂柟姝屽吹閸掓帞浠﹂悾灞炬闂佽法鍠撴慨鐢告倿妤e啯鐓忓┑鐐茬仢閸旀氨绱掗崣澶嬨仢闁哄矉绲介オ浼村礋椤掑倸鍤掗梻浣姐€€閸嬫挻銇勮箛鎾村偍濞存粌缍婇弻鏇$疀鐎n亞鍔村┑鐐跺亹婵炩偓闁哄矉绻濆畷鎺戔槈濞嗘垵鍤掗梻浣规た閸嬪懘鏁冮姀銈呭瀭濡わ絽鍟Λ姗€鎮跺☉鎺嗗亾閸忓懎顥氶梻浣告惈閸婃悂鎮樺┑鍡欐殾闁靛鏅滈埛鎴︽煙缂佹ê绗氶柛鐐差槸閳规垿顢欓悾灞筋潷闂侀潧鐗嗗﹢閬嶅箯閻樼粯鍤戞い鎺嶇婢э拷 [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