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inn.

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inn.

别名:搬家草;藨莞;饭筲草;光棍草;江草;荠草;三角管;三棱藨草;三棱草;三棱子水葱;三稜藨草;丝草;塔巴牙;席草;野荸荠;

科名:莎草科 Cyperaceae

属名:藨草属 Scirpus

《中国植物志》第11卷018页
  17.藨草 图版VIII, 11-15
  Scirpus triqueter Linn. , Mant. I (1767) 29: Hance in Journ. Bot. VIII (187916; Kom. Fl. Mansh. I (1901) 343: C. B. Clarke in Journ. Linn. Soc. Bot. XXXVI China (1905) 6; Pamp. Pl. Nouv. Yunnan (1910) 236; Courtois in Mem. Hist. Nat. Chinois Musee Heude VI, I (1920) 116 et Fl. Ngan-hoei (1906-22) 148; Dunnet Tutch., Fl. Kwangt. & Hongk. (1912) 301; Liu in Bull. Pek. Soc. Nat. Hist. II (1927-28) 72: Tang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III (1932) 136 et 149; Kitagawa, Lineam. Fl. Mansh. (1939) 123: 侯宽昭等, 广州植物志 (1956) 758——Scirpuspollichii Gren. et Godr., Fl. France III (1856) 374: Franch., Pl. David. I (1884) 317.
  匍匐根状茎长,直径1-5毫米,干时呈红棕色。稈散生,粗壮,高20-90厘米,三稜形,基部具2-3个鞘,鞘膜质,横脉明显隆起,最上一个鞘顶端具叶片。叶片扁平,长1.3-5.5(-8)厘米,宽1.5-2毫米。苞片1枚,为稈的延长,三稜形,长1.5-7厘米。简单长侧枝聚繖花序假侧生,有1-8个辐射枝;辐射枝三稜形,稜上粗糙,长可达5厘米,每辐射枝顶端有1-8个簇生的小穗;小穗卵形或长圆形,长6-12(-14)毫米,宽3-7毫米,密生许多花;鳞片长圆形、椭圆形或宽卵形,顶端微凹或圆形,长3-4毫米,膜质,黄棕色,背面具1条中肋,稍延伸出顶端呈短尖,边缘疏生缘毛;下位刚毛3-5条,几等长或稍长于小坚果,全长都生有倒刺;雄蕊3,花药线形,药隔暗褐色,稍突出;花柱短,柱头2,细长。小坚果倒卵形,平凸状,长2-3毫米,成熟时褐色,具光泽。花果期6-9月。
  本种为广布种,我国除广东、海南岛外,各省、各自治区都广泛分布;生长在水沟、水塘、山溪边或沼泽地,海拔在2000米以下。此外,苏联、日本、朝鲜,中亚细亚、欧洲、美洲也都有分布。
  在江苏、湖南一带用其稈代替细麻绳包紮东西。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状,细而较长。秆高40—100厘米,直立,锐三棱柱形。叶鞘膜质,仅最上部一枚的顶端具叶片;叶片条形,扁平,长1.3—5.5厘米,宽约2毫米。苞片1枚,为秆之延长,直立,三棱形,长1.5厘米;长侧枝聚伞花序,具1—8个不等长辐射技,长达5厘米,顶生1—8个小穗,有时无辐技,则小穗簇生头状;小穗卵形长圆形,长6—12毫米,密生多数花;鳞片长圆形或宽形,长3—4毫米,膜质;下位刚毛3—5条,与小坚果近等长。小坚果宽倒卵形,平滑,长2—3毫米,成熟时褐色,有光泽(图112)。
地理分布:漠草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在国外分布于苏联及欧洲其它国家和印度、朝鲜、日本等国。
生态特征:藨草抗寒耐湿,为湿生植物。喜生于潮湿多水之地,常于沟边塘边、山谷溪畔或沼泽地,成片出现疆草占优势的群落。
饲用价值:藨草适口性劣等,幼期为马、牛、猪、羊所乐食,其化学成分如表112。藨草质地柔软,产量高。可利用期为6—8月,可供青饲。粗老之后纤维颇多。饲用价值降低。由于生长在水湿地或浅水中,造成收获和放牧的困难,故未被广泛应用。全株除刈割饲用外,又可做造纸和编织(编席、编帽子、编坐垫)的原料。其化学成分见表112。

《全国中草药汇编》:藨草


【别名】 野荸荠、光棍草、光棍子
【来源】 莎草科藨草Scirpus trigueter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除广东外,各省区均有。
【性味】 甘、涩,平。
【功能主治】 开胃。主治食积气滞,呃逆饱胀。
【用法用量】 0.5~2两。
【注意】 孕妇及体虚无积滞者勿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TOP